每日经济新闻
基金

每经网首页 > 基金 > 正文

从“伊利第十亿罐奶粉下线”看中国乳业市场竞合

2011-12-01 01:24:15

对于大多数的奶粉消费者,尤其是婴幼儿奶粉消费者,他们所关注的无非是“安全”、“品牌”、“品质”与“价格”等三四个关键词。那些冒风险找代购的年轻父母们面对着“洋品牌”的高姿态不曾想到,把东西卖进中国实际上是国外奶粉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刚性需求”。只不过,商业文化的差异掩盖了“刚需”的迫切性。

中国奶粉市场的大方向一直处于上扬的路途中。随着市场需求与产能的同步释放,中国奶粉制造商所面临挑战不断、机遇也不断。

从30万/月到1400万/天消费需求还在释放

电商的迅速成长为很多行业带来了机遇。

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期间,短短的1个月内,淘宝网奶粉销售额近30万。4年之后,根据淘宝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淘宝奶粉一天的销售额在1400万元左右,淘宝全网奶粉销售增长144.93%,预计2011年淘宝奶粉总销售额将达60亿元。仅在淘宝网这一电商平台,国内奶粉的销量4年间就扩大将近1670倍。

虽然经历一系列事件的摇撼,但当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型销售渠道迅速崛起以后,中国潜力巨大的奶粉消费需求仍得以释放,市场规模在震荡中保持了持续上行的大趋势。

10月下旬,伊利生产的第十亿罐奶粉下线。“十亿罐”这个数据似乎也佐证了如上观点。

“国际需求”步步惊心

期待着能对中国奶粉市场的潜力进行挖掘再挖掘的,并不只中国乳企或中国的乳业监管部门,来自国际上的出口需求也是步步紧逼。

此前,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之一恒天然的环球乳制品交易数据显示,全脂奶粉价格曾于今年3月达到最高的4958美元/吨,此后的几个月,数字连续七次下跌。尽管11月15日,恒天然的最新一次拍卖结果显示,国际乳制品价格止跌回升。随着希腊国债违约威胁加剧,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引发人们担忧,恒天然近期全球在线拍卖的乳制品均价也略有下滑。

作为新西兰经济基石以及世界领先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为了应对物价下滑和纽元走强所带来的影响,上月将固态奶的2011~2012年每公斤6.75纽元预期收购价下调了0.45纽元。这意味着2011~2012年乳制品行业收益将下滑7亿纽元。

新西兰银行经济学家道格·斯蒂尔(DougSteel)对上周恒天然拍卖中乳制品均价下滑了1.2%没有太多见解,只是以“不确定性”四个字概括了2011年的国际乳品市场态势。而恒天然主席亨利范德埃登爵士则坦白承认,期望中国这类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能够抵消“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可以想象,“把奶粉卖到中国去”这对于国外奶粉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稳定发展都意义重大。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消费者就是上帝!而中国的“上帝”们似乎并没概览全局。笔者特意询问过几位年轻的新手妈妈,发现她们对奶粉的了解仅停留于“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的层面,而对“洋品牌”的倾向却十分显然。

对于大多数的奶粉消费者,尤其是婴幼儿奶粉消费者,他们所关注的无非是“安全”、“品牌”、“品质”与“价格”等三四个关键词。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观念的驱使下,人们只要看见奶粉罐上印着“原产地:×××”,就会立马在此前提及的四个关键词上依次打钩。那些冒风险找代购的年轻父母们面对着“洋品牌”的高姿态不曾想到,把东西卖进中国实际上是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 “刚性需求”。只不过,商业文化的差异掩盖了“刚需”的迫切性。

而且妈妈们大体并不了解,洋奶粉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是从2008年的三鹿事件后,所以虽然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咄咄逼人占据超商的半壁江山,在更广大的二三线市场,却是国内品牌明显占优。

另据某国内大型乳品企业市场总监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国外品牌较早入驻市场,品牌营销的影响已经带动了消费惯性,消费者对于国外品牌认同度较高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他认为这样的市场格局只是中国奶粉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通过严酷竞争存活下来的品牌,将属于更有实力的企业,也更能获得消费者信赖。

正如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分析:“目前我国乳业已发展到行业整合阶段,市场分割局面已初步形成,品牌塑造正在进行中,预计未来行业格局将更加集中。”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奶粉市场上国内外品牌的同台竞争,是中国奶粉市场走向成熟的必要过程。

国产奶粉:关键要“让人觉得安全”

全国乳品标准委员会副主任杨月欣教授认为,主要是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有存在认识误区。此前几年间出现的 “食品安全”问题,是造成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不信任的直接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却曾公开表示,今年二三月份,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市场上婴儿配方奶粉进行了调查,在抽调的24个产品、23个品牌中,外国品牌12个、国内品牌11个。检测的结果表明,国内品牌和“洋品牌”在产品质量没有太大差异。

根据《国际商报》的行业观察,国内的奶粉市场可以分为若干级别,一线市场的消费能力较强,对洋品牌的追捧度相对较高,其市场占有率也相对较高。而在二、三线市场,国产品牌的成长更是非常迅速,所占比例也是非常大的。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国产品牌成长速度并不输给“洋品牌”。就整个奶粉市场而言,“洋品牌”占到52%~53%的份额,而国内品牌占到47%~48%的份额。以伊利为例,伊利股份三季报显示,今年1~9月,伊利股份实现营业务收入292.01亿元,伊利奶粉实现了近44亿元的收入,其中金领冠婴幼儿奶粉增长达到94%。同期,伊利第十亿罐奶粉下线,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每六个中国宝宝中就有一个在吃伊利奶粉。

也就是说,国产奶粉所面临的阻力并不是“真不安全”,而是“让人觉得不安全”。国际经济形势注定,“洋品牌”奶粉对中国市场份额的争夺只能更加迫切。国产奶粉当前要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如何让人觉得安全。

华洋之争的“非零和博弈”

乳业相关人士提出,目前国内的奶粉市场发展到了 “国内竞争国际化”的阶段。所谓国内竞争国际化,是指在国内的卖场中国内品牌与“洋品牌”一起竞争,而这样的竞争强度也就是世界级别的。国产奶粉品牌未来必将不断壮大,并逐渐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现在就是最好的练兵。

国海证券消费品行业分析师刘金沪表示,目前国内奶粉市场的格局并不合理,洋奶粉在一线市场过于强势,这与洋奶粉最先在一线市场立足不无关系。但从长远来看,国产品牌的产品线会不断丰富,除了将大面积占领二、三线市场以外,必然会在一线市场上与“洋品牌”展开激烈竞争。

在国内奶粉市场高强度竞争的催化下,近年来国产品牌在营销方面的提升也很快。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为了改变国产奶粉只有价格优势的短板,国产品牌也一直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品质上寻求突破。早在2004年,伊利集团即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所、荷兰LIPIDNUTRITION公司、南昌大学等国内外权威营养研究机构,发起全球首个针对中国母乳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7个城市、6000多个母乳样本,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首个“中国母乳数据库”。基于科学数据设计研发的伊利婴幼儿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和营养需求,这也是一些国产奶粉销量连年翻倍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笔者认为国产品牌同样不乏洋品牌的强力竞争对手,中国奶粉市场上国产品牌与洋品牌之争,更应该是一场“非零和博弈”,共同做大市场。国产品牌奶粉将在未来可预见的竞争中,实现从品质锤炼到品牌建设的全面提升,作为见证,“第N亿罐”的奶粉下线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