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9:02
文:李泽民
一
现在已到对传统精神进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
日本实业家堤清二在2011年那场日本世纪强震之后面对媒体如是说,“过去的消费文明和核电站问题一去不复返,现在需要重新发现与反省。”
在2011年的那个春天,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接连受到地震、海啸和核电的三重危机,成为近五年来遭遇最大自然灾难的国家之一。
然而,当地受灾群众的处变不惊与淡然平和,令人惊讶。食品还维持在灾难前的价格,灾后秩序如常,人们平静地开始重建家园。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是“樱花开复谢,顷刻散如烟”的民族基因使然,人们习惯于生命的更迭以及万物的消亡,对一切看得平淡。
灾后的这种自省较为普遍,“这是我们犯下的过错,毁坏了国土,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事情变成如此糟糕的原因就是效率至上主义。”村上春树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保持着两位数经济增长速度的日本,个人主义盛行,家庭支持系统变得脆弱不堪,人际关系逐渐淡漠。
强震后,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此前的个人主义转向重视家庭成员关系的回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审视,互助精神又被唤醒。
二
金融危机爆发五年之后,格林斯潘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
此前,这个笃信自由经济体的耄耋老人,对于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毫不怀疑。十六年前的国会听证会上,他曾自信满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需要政府规范。”但2008年的金融风暴,就源于监管体系的放松。
在新每经诞生的三个月后,大洋彼岸的华尔街风雨飘摇,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源头的各国危如累卵,就连格林斯潘也惊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到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放松监管不仅能够激发人类的想象力,而且能够激发人类的无限贪欲,没有束缚的金融业迅速膨胀,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金融海啸波及全球,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美国祭出了最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金融业开始瘦身,而且必须放置在监管之下。
这是一次迟来的痛定思痛,人们重新翻出《资本论》中的那句著名论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变得非常胆大起来。”
如今,肇始于五年前的次贷危机,还在深远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人们变得更加理性,也在为这场由自身贪欲酿成的危机进行反省。
三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曾如此表述我们彼此间的不可分割,无论是自然灾变还是金融海啸,谁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我可以独善其身。”
就在五年前金融危机发生的那时,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推荐了一本书:《世界是平的》。这本论述全球化的专著,一时风行。
且不论当年柏林墙的倒塌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象征意义,那些强大的外包产业冲击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甚至影响着资源是否可持续。
在过去的短短五年,物质在极大的丰富着,在那些制造业的梦工厂里,都是些雪花般飞来的全球订单,而产业链终端是人类欲望的一次次满足。
但凡事都有正反面,频发的灾难不只是一个地方的厄运,这五年地震、海啸、干旱、洪水、冰冻、疫病等,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发生。
时光长河中的五年,短暂得如同沧海一粟。可是这个时间刻度,足以管窥人类戾气与贪欲共织、匮乏与摄取并存的一段成长史,那是种不可避免的阵痛。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对于我们每个个体,对后来者考虑多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不就会变得更好一点吗?
四
我们周围很多的东西都在增值,但我们的人生在悄悄贬值。世界一直往前奔跑,大家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做一回“自己”?
这是几年前来自于台湾漫画家朱德庸的叩问,在他的眼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其物质生活如今无比丰盛,但生活品质下降很多。
灾难频现的这五年,更多的人们在懂得“这个世界给心灵开了一个巨大玩笑”后,摒弃过度的攫取,开始找寻精神的出路。
而对于制度气候,童世骏在《当下中国精神力量何在?》一文中说,我们在发挥“集中力量好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消费欲望有求必应”的市场优势的同时,尽力呵护蕴藏在民族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质朴的价值资源。
现在,我们驻足于传统的价值土壤,在每次灾难后反思人类过度的欲望时,马斯洛的那些需求层次也在一步步递进,自我价值的体现更加多元。
作者为宏观新闻部副主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