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9:14
文:杨可瞻 曾慈航
回顾近百年历史,人们会发现恐惧与贪婪总是同时存在于金融业中,在追求高收益的路上,金融业不止一次地因忽略风险而导致灾难。
正因如此,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在监管和约束问题上与政府展开过旷日持久的争论,由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引发的分业/混业之争,便是双方反复“博弈”的经典案例。
1929年股灾:投机与监管缺乏的结果
1933年以前,美国市场不存在信息披露的法律要求,财务信息的披露仅是本着资源的原则,上市公司可以定制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信息披露,而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里,一般只公布销售及产品成本数据。
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财务欺诈事件在当时的美国资本市场时有发生,二十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对股市的投机情绪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将自己的积蓄砸向股票市场。
股市疯狂的一大隐患,便是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混合经营问题,投资银行频繁进行着各类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交易活动,换句话说,投行的高风险行为使得普通储户的储蓄一同面临随时可能出现的威胁。
1923年~1929年,道指累计上涨近5倍,可毫无节制的狂欢终有结束的一天。从1929年10月24日,即所谓的“黑色星期四”开始,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率先急跌,随后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暴跌,市场在当年10月29日一天损失140亿美元。暴跌持续一个月方才止息,讽刺的是,就在股灾前夕,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还称,“股价已经站上了一个似乎永恒的高地。”
分业的开始: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美国政府不会容忍金融业的混乱持续下去,股灾也使得银行家的贪婪招致极大的反感,尤其是当各大银行为了高收益而拿储户的钱去进行高风险投资更是饱受大众指责。
为了让资本市场更加安全地运行,1933年,一份旨在降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美国国会通过。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出台后,美国金融业出现了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格局,以期通过此种方式,来对华尔街金融大佬进行了约束。
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规定,美国的商业银行有权利接受储户的资金并释放贷款,同时不能涉及销售和交易证券;相应的,投资银行依然可以认购与销售证券,再也无权从事放贷揽储活动。
尽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风险,但随着美国金融业近几十年来不断发展、扩张,该项法案开始成为众多金融大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银行零售业的低利润无法满足众多商业银行的需求,一些商业银行甚至变相设立了自己的投资银行部,时至上世纪80年代,反对该法案的声音逐渐变得高亢起来。
在华尔街银行巨头的游说下,国会则计划在1988年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进行废除,可最后以失败告终。
华尔街的反击:新法案签署
虽然遭遇了失败,可反对者们并没有就此罢休,为银行的证券活动提供合法框架成为“金融现代化”的关键,1999年,参议员菲尔·格兰姆以及众议员吉姆·里奇所提出的法案最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1999年11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了新的法案。
实际上,新的法案仅仅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一部分,即一个公司不能同时控制一个商业银行和一个投资银行。支持者认为废除的部分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在金融危机时帮助恢复稳定性。
废除以前,尽管美国国会放松了对分业经营的限制,但是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而言,放松的程度是不同的。相对来说,投资银行可以经营更多的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这使得后者处于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商业银行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投资银行。
此外,由于外资银行大都属于全能型银行,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其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从根本上为美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美国的银行业将会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
此项法案的废除,十年中为“大到不能倒”的机构产生提供了温室,最后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以及由它引起的金融危机。
作者均为海外研究室研究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