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9:34
文:莫邦富
日本,外国使馆聚集的东京港区。
在去中国大使馆的途中,人们会经过一个由重叠的高层建筑所组成的区域,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六本木新城。
自2003年正式开业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六本木新城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综合体。
这里有高层办公大楼、高层住宅、包括精品店、主题餐厅等在内的众多商业设施,还有由庭园、美术馆、户外剧场等组成的文化设施、高级酒店、豪华影院和电视广播中心、公共设施等。
艺术家们的歌声、情侣们的倩影、商务人员匆匆来往的脚步、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脸,组成了这里每天不会间歇的主奏乐。
六本木新城过硬的防震标准
六本木新城由建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森大楼公司主导开发,总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历经17年完成建设,是迄今为止日本规模最为宏大的一个城市再开发项目。
在这个超大型的复合性城市区域空间,每天约有2万人在这里工作,平均每天出入人数高达10万人。
身处地震多发国日本,这样一个集商贸、办公、娱乐、居住于一身的繁华项目如何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访问了位于六本木新城主建筑里的森大楼公司。森大楼公司有“防灾明星”之称的佐野众一等人接待了我。
佐野在公司震灾对策事务局任职长达10年之久,所以极其熟悉公司开发和管理的包括六本木新城在内的近30栋大厦(其中近10栋是供居住用的超高层公寓大厦)。
佐野表示,1981年日本设定了建筑基准法中的新耐震基准,此后修建的建筑物有着更可靠的耐震性。在这些建筑物里遇上地震时,不应该往外逃,而是应该躲避在里面,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在森大楼公司开发的项目中,1993年后建造的13栋大厦甚至超过了新耐震基准所设定的标准,在这些大厦里碰上地震基本不用担心。
此外,森大楼公司还对1981年前修建的大楼全部进行了耐震改建工程,提高了耐震性,所以如今这些大楼全部租出,没有空房。
“做好硬件防震,这是最基本的。”佐野强调,“但是,光靠硬件来防震,那还是远远不够的。”佐野一转话题,谈起了防震救灾措施的重要性。
他先说了几个数字:“一年有8760小时,一个人的工作时间大概在1800~2000小时。在工作时间之外遇到地震的可能性要远远大得多,所以,防震救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要放在工作时间之外。”
自建防震救灾常规部队
森大楼公司要求200名科长级以上干部必须轮流参加防震值班。还安排了200名员工居住在公司附近,由他们组成公司的防震救灾常规部队。
担当防震救灾常规部队的员工一般比较年轻,居住公司宿舍可以减轻他们的房租压力,但他们要担负起防震救灾的重任。
公司宿舍可以居住10年。换言之,担当防震救灾的员工10年不变,人员固定,平时的训练成果就容易巩固,而且每人的任务固定,不至于发生灾害时手忙脚乱。
接下来,佐野强调了另一个数字的重要性:可供72小时使用的备品储存。他还强调了3个关键词:“自助、互助、公助”。这3个关键词的含义是:自我救助、互相救助、公家救助。
日本规定,政府主导的救助工作在灾害发生72小时后必须开始,反过来说,震灾发生后的最初72小时即前3天主要依靠自救。
有关数据统计,地震中成功获救者70%缘于自救,20%仰赖互救,而政府的救助只占10%。所以,不应过度依赖政府救助,而要首先重视自救。
令人叹服的物资储备
日本救灾物资储备的充分程度反映了对自救和互救的充分重视。
拿六本木新城来说,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就有5处,都靠近车道附近,便于搬运。紧急用食品、饮用水等物资都按员工人数乘以3天所需量来储备,还要多备10%,以便供应地震发生后无法回家的路人等需求。在仓库里,我看到这些救灾物资上分别标明哪些供员工使用,哪些供路人使用,可见平时的准备工作做得十分细致。
救灾物资储备分急救药品、救助用器材、紧急用品、紧急用食品和紧急外携文件。救灾物资储备品之细、储备量之大,令人叹服。比如,光食品就有20万份(其中六本木新城储备10万份)。佐野递给我的资料上写着,这个储备量在日本民间公司中为第一。
除了物资上的准备,每年全体员工必须参加徒步训练演习。佐野告诉我:“防震救灾常规部队的员工每个月都要参加防灾训练演习。只有做好了这一切,自我救助和互相救助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为旅日华人作家、经济评论家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