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9:35
文:胡健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又时刻被赋予新的含义与认知。
自然力量发出警告
雾霾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而中国的新规反映了人类的妥协——环保部一季度公布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草案,这是我国首次出台防治PM2.5的一项科学、系统、权威的“药方”。
人对自然的认知经历了敬畏、征服、攫取,但到新世纪以后,又再次回归到了尊重与敬畏。
中国环保部最新公布的年度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但中国的环保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超过30%的河流和超过50%的地下水不达标;325个大中型城市中,有近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不达标率更是达到76.1%。
自然无形的力量在警告人们,如果无视自然的馈赠,将大自然的贡献视为天经地义,毫不节制地随意拿来,大自然“发脾气”不仅摧毁财富,还带来旱涝、极端天气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这些都是眼前的实例。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德民表示,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将近代科学的合理性泛化、绝对化的唯科学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有两个突出特点,那就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解决人类生存领域的全部问题,同时相信科学之外没有真理和意义可言。
正是这种一时一地的所谓科学认识,代表了特定角度的合理性,却可能违背自然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总体上的合理性,从而在带来短暂收益的同时,可能引发难以预见的长期灾难。
战天斗地还是和谐相处,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道待解难题,历史的天平曾经长时间倾向前者,但和谐相处却成为近些年来的主题词。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无论是创造性地利用还是偏执地征服,最终都会受到规律的恩赐与惩罚。
两者先天的非共生关系使得人类在自然面前始终是个小学生,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人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历史天平开始转变
聪明的人类在自然面前犯了太多错误,一时的自得经不住时间长河的检验。
杀虫剂和化学物质最初被研制成功时曾誉为重大发明,并大量使用,后来才发现最终却会严重危害人类自身,不得不限制使用。
而落到国家发展政策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得不偿失。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但路径已经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调下有所转变。
未来五年,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仍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即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挑战。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蒋洪强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握好适当的节奏和规模,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注重节水、节能、节地,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机动车污染控制等。
在过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是财富积累的源泉,而现在正好相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正成为生财之道。
目前,科技与资金正在大量流向保护自然的行业。预计2011年至2015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7%~8%,未来每年的复合增速有望达到30%以上,较过去五年翻一番。
往来于钢筋水泥间,田园风光便成为都市人内心的一片净地,这同样可以成为带动财富的齿轮。
非洲国家肯尼亚对于自然的态度或许代表着这种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肯尼亚2030年远景经济蓝图,全国经济中旅游将发挥中心作用,并将保护野生动植物作为该产业的基础。
此外,绿色的地热发电将成为肯尼亚未来20年最便宜的发电方式。该国政府已制订新动力发展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使国家电网能惠及国内90%的人口。
肯尼亚矿业及地质部高级官员伯纳德·罗普表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为了当下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护今天的资源就是创造未来的财富。
作者为宏观新闻部记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