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北川“绣娘”张桂熙:靠双手去实现羌绣梦

2013-06-28 01:19:51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文:鄢银婵

中午时分,北川新县城“巴拿恰”广场显得很安静。

此时,张桂熙正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北川绣娘文化馆五楼办公室里小憩。楼下的工作间里,10余名绣娘穿针引线,布片上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文化馆是灾后新建的,坐落于县城最具人气的巴拿恰商业街街头,门匾上黑底黄色儿的“北川绣娘”几个字笔法硬朗、气势恢宏。

“5·12”大地震时,北川老县城被夷为平地,数以万计的家庭被刺下伤痕。5年之后,承载着原北川人民希望的新县城面貌一新,张桂熙和她的80多名北川绣娘脱胎换骨,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不过这5年,北川绣娘走得并不轻松。

带着“绣娘”从头开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张桂熙很难想象自己的人生会与80多名北川绣娘有眼下的交集。

那时,张桂熙是个普通的商人。1995年,她辞去教师的“铁饭碗”工作,利用祖母传给她的羌绣传统技术,在绵阳办起了一家公司,从事制作羌绣工艺品、羌绣服饰等业务。2003年,她的公司开始做出口,专门为国外大型服装公司承担刺绣加工的活儿,一年的销售额有8000万元左右,日子很是红火。

但那场大地震让公司的财产损失了几百万元,所幸家里人平安无事。

5年后,再谈起那几十秒的地动山摇,张桂熙显得异常平和:“再想有什么用呢,日子不是还得过?”

事实上,地震后不久,张桂熙便开始张罗公司重新开业。她在当时的统一安置区永兴板房区贴出招工告示,希望有一定羌绣基础的人和她一起,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告示贴出没多久,就有不少绣娘来应聘。“她们什么都没有,家也没了,只有身上穿的一套衣服,心情没法说。”张桂熙说,那时的她压根没想重振羌绣产业,只想着能把绣娘们安置下来,让她们心情平静。

刚开业时,公司的业务基本无法开展,绣娘们绣的绣片几乎不能用,不是因为技艺不精,而是每张绣片上都浸满了她们的泪水。

“她们还是活在回忆里,没有走出来。”张桂熙说,几乎每个绣娘在地震中都失去了亲人,她开始明白心理重建有多重要,这个过程有多漫长。

“有她们,我就幸福”

每每经过绣娘们的板房,张桂熙总会听到被窝里传出来的哽咽声,她心里难受,却不知所措。关于心理重建,她没有经验,身边的大多数人也难以提供有效的方法及建议。

“我给她们讲,活在过去能有什么用呢,我们活着的人不是还得朝前看,有那么多人在帮助我们,只有好好活着,活出样子来,才对得起别人的帮助,走了的人也走得安心。”语言朴实,让人信服。

这些话,张桂熙不记得自己说了多少遍,说得多了,竟也起了作用。

当时,有一位怀孕6个月的绣娘,一家7口人,只剩下她和腹中胎儿。“最初几个月,她总会回老北川寻亲,希望奇迹出现。”张桂熙说,“那些话我说了几十次,让她面对现实,要为腹中胎儿着想,现在她已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并在去年重新组建了家庭。”

5年过去了,目前不少绣娘都有了自己的新家。但地震带来的创伤,在绣娘们心里并未痊愈。就在记者前去采访的前几天,几位绣娘在接受某卫视采访时,仍然忍不住留下了泪水。“她们还是会哭,但她们的生活也在往前走。”张桂熙说。

现在,对张桂熙而言,绣娘们不仅是她的员工,更是生活上的朋友、姐妹。“每天早上醒来,都有一件最幸福的事情等着我,到了饭点,她们每个人从家里带的饭都争着要给我尝一口,她们还会和我分享家庭琐事,这些幸福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

“有她们,我就幸福。”她说。

远大的羌绣产业梦

把羌绣当做事业,最初是源于兴趣,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张桂熙停不下来。5年时间里,“北川绣娘”名气已响彻全国,多次被媒体报道,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

2011年,北川绣娘生活馆在“巴拿恰”商业街开业;2012年,公司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成为绵阳市灵活就业居家基地,生意红火。

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张桂熙的终极梦想是,将北川绣娘打造成一个“羌绣王国”,使羌绣这一传统技艺产业化。

“这非常难,太难了。”张桂熙说,同苏绣、蜀绣、湘绣等相比,羌绣的知名度远无法企及,“四大名绣”都没做到产业化,羌绣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更大的挑战是,汶川大地震中遗失了不少羌文化资料,这给羌绣的图案研发带来不小的挑战。不过,当地政府及时成立了羌绣产业推进办及羌绣协会,在社保、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羌绣传承人优惠政策,并组织专家编写出版《羌绣教程》,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

羌绣产业化的道路,张桂熙也有着自己的底气。

同四大名绣相比,羌绣可以用麻线、毛线、棉线等原材料进行绣制,易于保存,更能同服饰相结合,从而拓宽了市场空间;芦山地震后,北川绣娘便与芦山当地的皮鞋厂家达成意向性合作;北川绣娘还打算在香港开设一家店面,以此为窗口,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中西文化的结合。

“地震让世界关注北川,关注北川绣娘,但北川绣娘不会一直依靠别人的帮助。”张桂熙说,地震后北川绣娘搭上了 “借势”列车,知名度提高了,但企业的美誉度要靠自己去积累。

时间能淡化一切。现在的北川绣娘不再为灾难哭泣,而是为自己创造未来;不是等待他人援助,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这就是北川绣娘的自我救赎之路。

作者为西部公司新闻部(重庆)记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