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中国式“断奶”(上)

2013-08-12 00:50:52

近几年来,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来势汹汹,而根源被公认地指向5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正是这一事件,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丧失信心,转而选择“洋奶粉”。

然而,近日爆发的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让“洋奶粉”也遭遇信任危机。不过受制于奶源,专家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奶源还是要依赖恒天然。

问题不止于此。在标准方面,我国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堪称是“世界最严”,但同时,生乳国家标准却是世界“最松”。在营销方面,目前还处于重扩张、重产品时代的国产奶粉企业,大多通过提升配方、口感等产品层面的因素来制造新的消费概念,进而扩大市场份额,而进口奶粉企业却更有针对性地推行了第一口奶策略,强化高端品牌营销。这些因素让中国后三聚氰胺时代的进口奶源依赖症愈加严重。

恒天然事件发酵 中国乳业进口奶源依赖症亟需破解

每经记者 赵陈婷 发自北京

身陷肉毒杆菌风波的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又有了新麻烦。

据斯里兰卡媒体报道,斯里兰卡工业技术研究院近期在对该国进口乳制品进行检测时,发现多家新西兰奶粉中含有化学成分——双氰胺,其中包括恒天然集团旗下安佳品牌。

虽然新西兰政府承诺食物中低含量的双氰胺不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但斯里兰卡政府还是下令所有新西兰进口奶粉产品在48小时内全部下架。同时,斯里兰卡卫生部还要求所有进口奶粉商家必须提供由指定实验室出具的其产品不含有双氰胺的证明。受此风波波及,斯里兰卡邻国马尔代夫也对恒天然的产品下了逐客令。

不过,恒天然方面昨日(8月11日)发给《每日经济新闻》的声明中表示,恒天然斯里兰卡分公司澄清,安佳产品并未在斯里兰卡遭到全面禁售。恒天然斯里兰卡消费乳品总经理LeonClement表示,斯里兰卡卫生部只是要求召回上个月由ITI检测的两个批次产品。

而这些产品是否涉及中国市场?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了恒天然中国区相关负责人,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尚未收到相关回应。

事实上,近年来恒天然不断因乳品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惹上麻烦”,这个标榜健康安全的企业,5年前就曾因持有三鹿奶粉43%股份,被卷入我国的三聚氰胺“毒牛奶”丑闻。

恒天然再次陷双氰胺风波/

斯里兰卡是新西兰第五大奶粉出口市场。新西兰出口到斯里兰卡98%的产品都是乳制品。2011年3月至今,新西兰对斯里拉卡的乳制品出口额达3亿多美元。

据了解,双氰胺是一种复合含氮化肥的成分,将这种化肥喷洒到草地上,可以促进牧草的生长,同时牛羊吃了这种草可以减少二氧化氮的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恒天然乳制品第一次被检测出双氰胺。2012年9月,恒天然公司在抽检时发现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双氰胺化学残留。

2013年1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该国牛奶和奶粉中(涉及恒天然的产品)发现存在低毒的化学物质双氰胺残留物。恒天然集团引用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官员表述,称因牧草使用双氰胺而造成产品中含有微量双氰胺残留,并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会对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带来任何风险。但恒天然公司因隐匿信息3个多月,备受质疑。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新西兰政府随后下令禁售所有含有双氰胺的奶类产品。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亦成立了工作组,评估双氰胺有关事宜。

2013年2月,据新西兰负责食品安全的初级产业部发布的全面检测结果显示,去年11月中以后从新西兰牧场采集的牛奶不含任何双氰胺,而此前所有检出的含量远远低于欧盟的双氰胺日摄入量。

对于此次被斯里兰卡政府检测出双氰胺,恒天然方面预计所有相关产品将在未来48小时内完成下架。

LeonClement表示:“斯里兰卡卫生部只是要求我们召回上个月由ITI检测的两个批次产品。虽然独立的、获国际认证的权威实验室针对在斯里兰卡的恒天然消费乳品进行了202次检测,且均未发现DCD(双氰胺)残留;但我们还是根据斯里兰卡政府的指令,着手将这一小部分产品下架。”

5年前被卷三聚氰胺事件/

事实上,5年前恒天然曾因持有三鹿奶粉43%股份,被卷入三聚氰胺“毒牛奶”丑闻。

2005年,恒天然集团注资8.64亿元人民币,认购了三鹿43%的股份。与三鹿联姻后,恒天然也将自己的高端奶粉 “安满”、“安怡”品牌使用权、经营权交与三鹿旗下的子公司安力嘉进行运营管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恒天然所有在三鹿集团的投资均化为灰烬,包括其自有奶粉品牌安怡、安满也因由三鹿集团经营、部分奶源由三鹿供应,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虽然在中国市场跌了大跟头,但恒天然的回归却非常迅速。2009年,恒天然旗下品牌安怡、安满在退出一年后,重返中国市场。2012年,恒天然第二次尝试大规模扩大在华业务,斥资8830万美元在河北省兴建2座新的大型牧场。2013年6月,恒天然表示正准备在中国市场推出自己品牌的婴儿奶粉“安曼”。

恒天然中国区相关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公司计划到2020年,在中国拥有30个自有牧场。目前恒天然在中国已经有3个牧场建成,另外两个还在建设中。

业内人士表示,恒天然将其资源优势巧妙地演化成“两边下注”的形式。在中国,恒天然一方面参股三鹿,和国内的奶粉企业形成紧密合作,推广自己的品牌奶粉;另一方面,通过乳制品原料的供应,控制着终端品牌。

“如果三鹿没有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倒掉,恒天然如今应该在中国市场有很大的收获;但是三鹿倒掉后,恒天然迅速将合作的品牌和企业踢掉,继续回归其最擅长的供应商角色。”上述业内人士解释道。

乳品专家陈连芳坦言,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的是,至少从目前来讲,中国离不开恒天然,没有第二个选择,中国增长的需求都是靠对恒天然的进口来满足。

据了解,尽管恒天然不是全球最大乳企,但却是全球最大的奶制品出口商,在2012年,恒天然产品占全球奶制品市场出口额的21%,全球全脂奶粉出口额的46%。

在艾格乳业分析师陈渝看来,在全球,新西兰奶制品作为一个产业出口,而其他地区虽然产奶量不小,但更多都已经被内部消化掉,往外输出的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奶源方面还是要依赖恒天然。

营销策略不敌进口奶粉 中国奶企“助”对手做大

每经记者 赵陈婷 孙卫涛发自北京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伴随着三鹿的应声倒地,国内乳企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随后的5年间,外资奶粉企业迅速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在高端领域占据了绝对市场优势。

面对高端奶粉需求的“井喷”,各大国产奶企也先后推出其高端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产高端奶粉几乎全部选用进口原料,强化“进口奶源”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助推了进口奶源在中国市场的开拓。

对此,有业内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压倒性优势,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乳品质量问题频出,消费者信心殆尽;另一方面,外资品牌采取了非常有效的销售策略,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

国产乳品同质化严重/

有报道称,一些知名乳企的竞争力来自于成功进行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探索。某公司在与中国营养协会联合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后,没有按照惯例投巨资上厂房、引设备,而是着力通过广告宣传品牌,然后以托管、承包、租赁、委托生产等办法,把区内外8个中小型乳品企业变为自己的生产车间。

而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看来,如果一家企业破坏了规则,其他企业不跟上,这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

但不幸的是,众多乳企纷纷效仿这一理念。

营销专家李志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0多年内,众多乳企按照这个惯性在市场上拼杀。大家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沉淀下来,反思这个模式的问题。

“乳业的高速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参与进去,从北到南,各个乳企都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甚至一些企业从其他行业重新杀入乳业,这一轮投资高潮也带来不小的投资泡沫。”李志起解释道。

李志起告诉本报记者,与国外主打区域型的乳企不一样,一些国产乳企定位全国市场,考虑到中国宽广的地域条件,国内乳企先后走上了常温奶这条路。

“常温奶帮助乳企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乳企间的相互竞争也很快将产品的利润稀释。很快,常温奶、巴氏杀菌奶不赚钱,乳企被迫开发新产品,进行新一轮的循环。”李志起解释道。

有行业专家坦言,目前国内乳企的产品同质化很严重,企业只能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制造新的消费概念,这属于恶性竞争,企业间相互模仿,相互打破平衡,然后竞争又重新开始。

有报道称,乳制品行业正常增长速度在8%~12%。加上乳制品饮料,乳制品行业正常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超过20%。而2005年~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某些乳企的发展速度远超这个行业20%的增长率,这必然出现问题。

尽管三聚氰胺的教训深刻,但中国乳企如今的重点还是在如何推广产品、扩展市场上。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某知名乳企全年收入373.89亿元,全年的广告和宣传支出占到了总收入比例的7.6%,换算出金额为28.4亿元。而据AC尼尔森公司的报告显示,2011年另一乳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66亿元,营销投入约占收入的30%。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国产乳企关注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品牌,对上游的奶源建设,企业大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根本来不及,如果不跟上竞争的节奏就会被淘汰。

“无孔不入”的外资乳企/

相比国内乳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制造新的消费概念等同质化营销手段,外资乳企的眼光放得更为长远。

普天盛道公司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雷永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记者表示,外资奶粉企业在管理、品牌和营销上比国内奶粉企业更有优势。

据了解,在一、二线城市,外资奶企从准妈妈开始就进行产品推介,此外,当准妈妈们去医院体检时,医生会建议其参加类似“准妈妈课堂”、如何正确喂养母乳等讲座,医院通常会为孕妇免费提供孕婴常识讲座,前去听课的孕妇们只要参加,便会获得进口奶粉的一份样品。

不仅如此,外资奶粉企业还涉足各类早教机构。

“在消费者还没有开始产生消费之前介入,通过医院开设这种免费妈妈班的形式,而消费者一般对医生的话往往甚为信赖,借此外资乳企进行产品推销。”雷永军告诉记者,外资奶粉企业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医务销售系统。

曾在一家外资奶粉企业工作过的管理人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医务销售系统是外资奶粉企业销售奶粉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实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这是不允许的,但是很多企业都在做,所以就采取了妈妈早教课堂,育婴知识讲座等形式,实际上还是进行奶粉推销。

不过,上述管理人员表示,事实上,外资奶企的这种医务渠道,国内奶粉企业也在效仿,只不过因消费者的不信任,所以只能往三、四线城市推广。

而在消费者的跟踪系统建设方面,外资奶企更是煞费苦心。

“从消费者未购买之时开始接触,到购买后不断跟踪,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国内奶企更多时候是在终端着力,忽略了前期培养。”雷永军认为。

高价格策略:越贵越安全/

在中国消费者普遍不信任国产奶粉品牌的情况下,外资奶粉企业采取高价格策略来提高利润,竭力打造一种“价格越高,越安全”的消费理念。

李志起认为,不管是恒天然还是雀巢,国外乳企非常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不断放大消费者的危机感,外资奶粉的价格也顺应中国消费者需求而水涨船高。

纵观三聚氰胺之后外资奶粉企业的发展路径,从最初的半年一提价,到一季度的一提价,都在一步步推高中国奶粉市场价格。“在奶粉领域,国内奶粉企业通过降价、促销和让利都难以换取市场份额,反而洋奶粉的高价格策略获得了市场认同。”雷永军说。

上述外资奶粉品牌管理人员也对记者表示,在中国消费者对奶粉安全的普遍担心下,不管洋奶粉价格多高,都会有消费者埋单。而且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利润,高价格也是必须的。

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种不信任让消费者开始盲目相信外资奶粉品牌,更加助推了外资品牌奶粉的高价格。

“最严标准”难为国产奶粉正名

每经记者 郭梦仪 发自北京

自2009年开始,进口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不断。不过,进口奶粉的一系列问题,未能使得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受损。从2008年到现在,进口奶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30%上升到60%。

相比之下,国产奶粉的情况令人担忧。

虽然在2013年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工信部主题日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曾公开表示,我国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堪称“世界最严”,在一些元素指标上,甚至超过欧盟的婴幼儿奶粉标准。但是,“最严奶粉标准”却一直无法为国产婴幼儿奶粉正名。

与婴幼儿奶粉 “最严标准”相反,中国的生乳国家标准是世界“最松”标准。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规模较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生乳国标过低。目前,规模较大的奶粉企业在生乳标准上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这些企业自控的生乳标准早已与欧盟的生乳标准持平,有些甚至还高于欧盟标准。

质量问题频现 涨价势头不减

其实,即便是纯正的“洋奶粉”也并非是“质优”的代名词。从2008年到现在,“洋奶粉”也爆发了类似雅培“甲虫门”、美赞臣“金属门”和明治“召回门”等众多质量事件。然而,即使不断爆发出质量问题,但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市场。

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进口奶粉品牌在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骤然提升,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洋奶粉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据工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在高端奶粉产品市场中,国产奶粉品牌份额仅为25%。

正是缘于市场地位的强势,拥有话语权的洋奶粉频频涨价。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容量的进口奶粉在国内外的价差已超过两倍。

以2011年以来为例,洋品牌奶粉一直轮番提价,美素、雅培和惠氏先后直接提价或者通过更换包装的方式提价,涨幅在10%左右;2012年4月,已两年未提价的美赞臣也换装提价。此外,雀巢奶粉及谷物产品的价格也上涨10%左右。多美滋也以“优阶”系列更替“金盾”产品的方式平均提价10%。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奶粉普遍比国外贵1~2倍,是全世界价格最高的。”王丁棉对此表示,这纯粹是靠市场营销手段和炒作造成的,这些国外品牌抓住中国人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心理,疯狂提价,导致进口奶粉价格过高。

干法工艺引质疑

与拥有自建奶源的国产奶粉采用湿法工艺不同,洋奶粉多使用干法工艺,这也使得后者的营养价值引发了业内质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奶粉企业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除了原装进口的产品以外,其余的进口奶粉产品都是改用了简单的干法工艺,从国外进口的大包粉,在国内工厂重新还原成奶以后,向还原奶中加入微量元素再喷出奶粉。

据王丁棉透露,进口奶粉企业的产品中,原装进口的产品是很少的。根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进口奶粉企业在国内工厂用干法工艺生产的产品,占中国市场销量大概七成。而处于中国市场支配地位的几家进口奶粉企业的产品中,九成以上的产品都是企业的国内工厂用干法工艺生产的,原装进口的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国产奶粉,如飞鹤、伊利、完达山等有自建奶源的企业,运用的工艺均是湿法工艺。据上述企业人士表示,湿法工艺是把从奶牛身上挤下来的鲜奶放到投料罐中,再把各种营养素加入罐中搅拌,搅拌均匀后通过加热喷成奶粉。

“国际上公认的看法是,干法工艺的奶粉搅拌不均匀;而湿法工艺喷成的奶粉才是合格的高品质婴幼儿奶粉,营养均衡性比较好,也比较新鲜。”据上述奶粉企业人士表示,虽然不方便透露企业名称,但是只要是国内没有奶源的奶粉企业,除了原装进口的产品外,其余产品的工艺均是干法。

中国奶粉标准“世界最严”

除工艺以外,宋昆冈表示,中国奶粉标准也是“世界最严”。

据宋昆冈介绍,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的制定参考了 《世界食品发展委员会的标准》和《中国城镇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表》,“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是世界上最严的标准之一”。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含有64项指标,包括营养指标、微量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成分,还包括卫生指标,像微生物,包括环节污染这些项目在内。

除了检测指标较多以外,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在某些项目上还优于欧盟标准。与欧盟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相比,国标在蛋白质含量的规定上优于欧盟标准。欧盟标准规定的蛋白质含量是1.8~3.5g/100kcal,我国标准规定蛋白质含量为2.9~5.0g/100kcal,也就是欧盟标准平均低于国标1.3g/100kcal。

虽然奶粉标准中国是 “世界之最”,然而,国产奶粉的市场表现近年来却一直萎靡不振,份额渐渐被进口奶粉赶超。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研究员宋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以上现象源于消费者对国产食品信心的下降。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