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6 02:08:44
每经编辑 文/黄霞
距离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曝光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虽然相关企业都陆续召回涉事产品,但是事态并未结束。
笔者了解到,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发生后,多美滋开始召回涉事批次奶粉,并陆续在各地完成召回。公司方面表示,截至12日,可能受影响的14批次产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召回,目前在售产品都经过出厂检测,符合质量安全标准。
召回工作已经结束
笔者了解到,在8月2日恒天然集团公布其生产的一些乳清蛋白粉感染肉毒杆菌毒素后,受其影响最大的多美滋公司旋即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预防性召回机制。
8月3日多美滋即在官方网站公布可能涉及问题的产品批次,并于5日公布了退换货细则和在全国900个城市设立的4900个召回点。根据多美滋的召回细则,消费者无需出示购买凭证、不论开罐或未开罐,仅凭包装即可退换。
此外,同样进口过涉事原料的可口可乐当天发表声明,根据恒天然公司提供的批号,涉及事件的原材料中已被安全隔离。而娃哈哈表示,相关原料产品基本销售完毕。
笔者了解到,虽然恒天然问题原料事件被闹的沸沸扬扬,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消费者食用出现问题。此外,截至目前无论是恒天然还是多美滋、雅培,相关产品的检测报告也并未出炉。
此外,笔者了解到,无论是恒天然还是多美滋、雅培,目前尚无赔偿方案出来。而法律专家认为,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企业赔偿消费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明知产品有问题,却投入市场;第二,消费者使用产品后出现问题。由于此次事件不满足以上条件,因此不需做相关赔偿。
可追溯体系是关键
笔者发现,相较于2008年的三鹿事件,恒天然、多美滋、可口可乐等企业的做法和应对显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从事故发生到应对,涉事企业主动快速公开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更新事态发展。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博士表示,在现代食品安全体系中,产品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企业也许能做到“从来没出过事”,可谁也不可能做到 “永远不出事”。如何做到迅速反应,召回问题产品、减少消费者的损害,“亡羊补牢”。
乳业专家还强调,透明化还需要建立在不涉及企业合法的商业机密上,或者可以选择部分不适宜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向政府等机构公开,而诸如奶源源自哪里、进口奶粉流向则不应该被隐瞒。
笔者查阅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发现,其第24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法律规定记录的事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曾表示:可追溯系统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全程控制手段。在食品安全发生问题时,可追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
业内专家指出,在这次奶粉肉毒污染事件中,且不论涉嫌拖延的恒天然,即使是“躺着中枪”的下游企业可口可乐、多美滋、娃哈哈,都迅速拿出“有零有整”的数据,清楚地告诉公众可能受到污染的是哪个产品、哪个批次、多少量、去了哪里。
不过笔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的乳品食品安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包括防范预警体系、追溯体系等均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能加强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力度。
预防性召回国内尚“新鲜”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实际上,在此次事件中,在事后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首先,在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产品召回、事后赔付等方面,缺乏很重要的标准依据。由于各国都没有关于肉毒杆菌对婴幼儿、成人等不同群体危害标准,因此,此次恒天然受污染产品很难判断危害程度,从而难以对责任大小进行鉴定。
笔者注意到,在此次事件中,恒天然、多美滋、雅培、香港牛栏、国外的可瑞康均声称在事后迅即启动“预防性召回”机制。实际上,在我国相关规定中,只有“主动召回”,指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存在缺陷的产品,依法向社会公布有关产品缺陷等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存在缺陷的产品,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存在缺陷的产品,并及时实施召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53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有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在“预防性召回”的产品并未得到确切检测结果前的 “空窗期”,企业甚至会面临市场份额被迅速瓜分的局面。尤其是对于出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品牌而言,作出这样的决定是艰难的。
事实上,“预防性召回”在欧美国家中属于较为常见的危机处理机制,而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2005年,阿斯利康因为气雾剂喷射装置可能失灵,而预防性地召回了普米克气雾剂产品;2011年,由于在极少数情况下,电源开关处于关闭后仍继续连接在电源插座上,会导致过热而形成潜在安全隐患,飞利浦预防性召回了其多个批次电吹风;2012年7月,德国爱他美奶粉,因为在自检中发现可能受到某种重金属污染,虽然只有在不正当冲调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对健康产生威胁,美乐宝仍对可能影响的爱他美PRE产品进行预防性召回。
(文/黄霞)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