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6-08-22 23:15:43
2015年,全国161个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有所改善,但超标情况仍然普遍。在颗粒物下降目标方面,郑州等8城市未完成2015年PM2.5或PM10改善目标。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记者 李彪
大气十条进入攻坚克难下半程。
8月22日,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通过收集、整理政府公开数据和信息,发布了《大气中国2016: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盘点了全国161个城市“大气十条”第三年(2015年)实施情况。
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161个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有所改善,但超标情况仍然普遍。在颗粒物下降目标方面,郑州等8城市未完成2015年PM2.5或PM10改善目标。
同时,报告强调,PM2.5仍旧是大部分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从2014年开始显现的臭氧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对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已经明确了,很多改善空气质量相关的工作都要做,PM2.5、臭氧的下降都指向了挥发性有机物,需要大幅削减,而且要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地方政府不能只是埋头干,需要科学支撑。
8城市未完成颗粒物改善目标
环保部发布的《2015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74个城市空气达标天数比例在32.9%~99.2%,平均为71.2%,比2014年上升5.2个百分点,比2013年上升10.7个百分点。
其中,74个城市的6项标准污染物中,4项(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相对2014年总体继续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14.1%、11.4%、21.9%、7.1%。
虽然大气污染物浓度出现了向好的态势,但是报告指出,从超标污染物来看,超标城市的主要污染问题仍然是颗粒物污染:PM2.5年均超标浓度范围为36~107微克/立方米,超标(国家二级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城市为83.3%;PM10年均超标浓度范围为72~174微克/立方米,超标(国家二级标准为70微克/立方米)城市比例为71.6%。
值得注意的是,在颗粒物污染的治理过程中,部分城市却在拖后腿,甚至出现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现象。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提出了到2017年的大气治理目标,随后,各省、市对任务进行疏解,围绕总体目标,制定相应的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各城市提出了2015年度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将PM2.5或PM10设定为首要改善的目标污染物,规定其具体目标浓度值,或规定相对于基准年的下降比例。报告称,多数城市都完成了目标,但是郑州、三门峡、焦作、枣庄、日照、营口、长春、廊坊等8城市未完成2015年颗粒物改善目标。
其中,郑州、焦作不仅没有完成2015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PM2.5年均浓度比2014年反而升高9%,营口更是出现高达23%的大幅反弹。
对此,贺克斌认为,地方还是为减排做了一些工作,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一方面地方在设定年度目标时没有进行有效的科学论证,也可能是在执行时措施不够具体,缺乏相应的污染物减排评估、核算。
稳住臭氧浓度是世界难题
相对于颗粒物污染,缓解O3污染问题也变得越发紧迫。
2014年开始显现的臭氧污染问题在2015年被进一步加剧,72个重点城市年均浓度继续上升,上升比例为3.4%,达标城市比例继续下降,下降比例为5.4%。其中,在京津冀地区,臭氧成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已超过PM10,仅次于PM2.5;长三角地区,臭氧成为6项污染物中唯一不降反升的污染物。
贺克斌称,大气十条要求对污染物进行整体控制,但是,在与臭氧相关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中,对氮氧化物的减排工作推进较快,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缓慢。
“我们了解的是,一些城市做了很多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的工作,但是,只是出现挥发性有机物增幅放缓,实际浓度仍在增加。”贺克斌说。
实际上,近年来,在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方面,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重视并发力,比如试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出台更严厉的餐饮行业油烟排放标准等。
贺克斌介绍,要实现臭氧浓度不上升,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减排合理比值应该是1.5至3.0之间,不同区域的情况会有差异。下一步,空气治理要降低PM2.5浓度,稳住臭氧浓度将是最大的挑战,这也是一个世界难题。
中国现在控制臭氧浓度的执行标准与美国一致,虽然美国大气治理相对较好,但是仍有1/3的人生活在臭氧不达标的地区,贺克斌强调,PM2.5、臭氧浓度的下降都指向了挥发性有机物,下一步地方的污染治理要协调挥发性有机物减排,要加强科学和技术的支撑。
为此,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工程师于兴鲁提出了现实的难题,他说,市场上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在线监测技术准确性不乐观,且设备成本高,一般企业多则有20~30个排放口,每个监测设备要20万元左右,一个企业仅监测设备就需要投入400多万元,对企业来说压力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