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2016-09-17 15:43:35
你有多久没与挚友见面了?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有社交网络,却依然孤独”的感受往往颇为普遍。研究表明,网络人际关系寡众跟幸福感毫无关联,“现实”朋友相对于网友,能增加50%的幸福感。
你有多久没与挚友见面了?又有多久没在现实中多交一个信得过的朋友了?
美国一项由杜克大学发起的调查显示,从80年代到新千年的这20年中,美国人均亲密朋友的人数从3个减少到了2个。为什么物质生活渐渐富足的今天,知心的朋友却似乎越来越少?某些环境下,你的内心是否也曾萌发出看似有点“矫情”的感受——孤独?据调查,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而且存在社交孤独的人群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业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
社交孤独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社交孤独(Social Isolation)是指人的社会联系匮乏甚至失去社会联系,它时常伴随着孤独感。
美国GGS(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1985年平均每个美国人有2.94个可以密切交流讨论的朋友,而2004年这一数据已降低至2.08,同年感到无人可交流讨论的美国人占比最多,从1985年10%上升至了24.6%。
20年间,美国人的社交圈缩小了近三分之一,杜克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的教授认为,社交孤独人群逐年增多反映了一些社会变革。
1.虚拟社交比重增加
友谊的形式,已被高科技时代的社交网络彻底改变。人们耗费在依附网络的弱人脉(Weak Ties)上的时间正越来越长,对现实社交反而采取一种消极态度。
人们喜欢使用微博、Facebook等社交软件建立弱人脉暂时排解孤独,找到归属感。弱人脉往往不重视个体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价值观、兴趣和需求成为建立社交的主要原因。通过这种高效精准的社交模式,人们可以变身理想中的自己并轻松地找到“同类”,通过网络来维系友谊。而现实中的友谊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面对面交谈比网聊更容易出现尴尬,因此人们对待现实社交的态度渐渐冷淡,社交隔离愈演愈烈。
Helliwell和Huang在加拿大人的幸福研究课题中表明,网络人际关系寡众跟幸福感毫无关联,“现实”朋友相对于网友,能增加50%的幸福感。相反的,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者罗伯特·克劳特(Robert Kraut)发现,人们使用互联网越多,就越感到孤独和抑郁。幸福感和现实社交联系的下降程度取决于使用互联网的频次。现实社交被虚拟社交逼到了角落。
2.独居比例逐年上升
从2008年至2014年,中国的独居比例由8.9%上升至14.9%。报告显示,全球独居生活人数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
独居的生活有多孤独?“空巢青年”李某的感受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她孤身一人,不知如何安排。一开始她以看电视、看视频转移注意力,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但后来却发现这更增加了沮丧与孤独。当觉得自己应该离开房间到外面与人交际,却缺乏动力。一切都和大学时代完全不同,人们不会路过来敲门,而交朋友也越来越难,每个人都很忙,大家都没什么时间。
除了空巢青年,还有数以万计的离婚人士、孤寡老人也在浩浩荡荡的独居队伍当中。独居人数的增加和社交孤独严重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流动性、独生子女、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邻里交流日益减少
1985到2004年间,美国人与邻居的交往降低了3%。2004年仅有2%的美国受访者认为邻居是坦诚相待的,9%认为邻居很有帮助;人们并不喜欢说邻居值得信任或是乐于助人,相反他们认为邻居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仅美国出现了邻里间的社交危机,中国同样面临着“邻居尴尬症”。
近日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12340电话调查系统,开展了2016年市民邻里关系调查。调查显示,43.6%的受访市民表示不了解隔壁邻居。对熟悉的邻居,93.6%的受访市民在遇见时会主动打招呼;对不熟悉的邻居,主动打招呼的比例仅为27.5%。
在不满意邻里关系的受访市民中,其表示不满意的因素,首选是“互不认识、视同陌路”,占比32.4%。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相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平日里的一句问候,年节里的一个祝福,打开的不仅是邻里紧闭的大门,更打开了他们彼此交流的心门。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