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7-12-26 21:35:41
12月26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媒体大脑”正式发布。记者有机器智能的武装,可以探寻背后庞大的新闻资源,这样的人机结合与写作,以此带来新媒体的将是完全不同的跨界融合
每经编辑 杨弃非
每经记者 杨弃非
2012年,谷歌内部一个名叫“X试验室”的秘密实验室发布一项重大进展:通过数年研究,他们成功让人工智能在Youtube上找到猫。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价值,其发展也一发不可收拾。
时至今日,“深度学习”已成为谈论新兴科技的热门词汇。这个当时被称为“谷歌大脑”的项目已经历若干次更新换代,而由此脱胎的“大脑”一词,也正成为时下人工智能的“代名词”。
就在昨日(12月26日),又一个“大脑”诞生——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合资成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司——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媒体大脑”正式发布。
在新华智云联席CEO徐常亮看来,“媒体大脑”最终将“赋能记者,让记者有机器智能的武装,可以探寻背后庞大的新闻资源,这样的人机结合与写作,以此带来新媒体的将是完全不同的跨界融合。”
“大脑”进入细分领域
媒体也能够拥有自己的“大脑”,这或许并非是当时的谷歌能够想象的。
事实上,将人工智能引入媒体并非新鲜。2014年,美联社就与Automated Insights公司达成合作,使用他们的Wordsmith平台自动生产对财报的报道。现如今,各媒体平台的“写稿机器人”已在气象报告、灾情报告等时效性较强的新闻领域大展身手。
但与“媒体大脑”相比,这些在简单程序下生成的报道则显得有些“稚嫩”。在发布会现场播放的其基于未来场景的宣传短片中,记者注意到,“媒体大脑”使用的将是遍布在城市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能是隐藏在城市中的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功能,直接将新闻场景中的要素解读为若干关键词,并通过内置了写作模板的电脑程序将其生成新闻。
根据示意,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这将为需要快速反应的新闻事件争取大量时间。在视频解说中,由“媒体大脑”生成新闻的案例也均围绕火灾、车祸等有此需求的突发性灾难事件而来。
诚然,“媒体大脑”勾勒出的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未来景象。但如果具体到实践层面,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将这些来源不同的传感器为我所用?而现有传感器的识别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媒体大脑”的需求?
从“大脑”的快速发展中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解答。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大脑”商业化运用仅在互联网领域孕育6年时间,现如今已在线下落地生根。2016年,城市数据大脑落户杭州,“大脑”与城市的嫁接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与建设的智慧“药方”。
现如今,“大脑”已成功在更加细分的领域发挥作用。据徐常亮介绍,到今年,杭州摄像头的数据已被用来反馈红绿灯的放行策略,以此调节城市的拥堵情况。另一个例子是,在“创新的国度”以色列,“大脑”已被用到更为民生的领域——在索里克污水处理厂,一个完善的数据监控体系将帮助其免受黑客的入侵。
以此为经验,“媒体大脑”也将找到其落地生根的可能。“让数据形成闭环,让数据回到业务的使用场景当中去,这就是数据业务化。”对此,徐常亮如是说到。
由分众回归专业
“城市大脑”的诞生,一个重要的价值正是让人工智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而对于内容生产领域而言,“大脑”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在新闻分众时代下,这种利用人工智能所实现的更加“理性”而快捷的新闻产生方式,将使内容的专业性找到其回归的路径。
此前,在探讨IP的下一步发展模式时,腾讯互动娱乐设计总监李若凡曾指出,在UGC愈加成为IP粉丝群体的一种亚文化表现之时,可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其向PGC的转化,最终将其变成具有官方盈利效果的OGC产品。
从UGC到PGC已成为业内共识。从收费阅读模式的兴起,到以粉丝为主体的创意孵化平台不断搭建,内容专业性的回归似乎正步入正轨。
而对于“媒体大脑”而言,这种与PGC相类似的专业内容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在现场,徐常亮将由“媒体大脑”生成新闻的模式称作MGC(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在他看来,“MGC在内容生产规模上将是UGC的三次方,因为MGC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信息搜集的方式上都大于UGC。”
据他介绍,“媒体大脑”会建立一个新闻资讯库,对包含新闻在内的内容数据进行“结构化、标签化”,实现“新闻纪录历史,媒体大脑为新闻记录数据”的功能。
与此同时,“媒体大脑”还将在更多层面推进新闻的专业性。当其带来的传媒行业生产方式的升级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的解放,专业记者将更加专注于内容的深度与可读性,不断的减少或者减免人类需要在浅层感知力上花费的时间,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创造。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所言,这可以创造让读者更愿意读的新闻,进行更有深度,更有态度,更有温度的报道。
而更具有想象空间的做法是,将人工智能与人结合,使内容更加精准高质,投放更加有针对性。
对于“媒体大脑”和徐常亮而言,这也是接下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赋能记者,让记者有机器智能的武装,可以探寻背后庞大的新闻资源,这样的人机结合与写作,带来新媒体的将是完全不同的跨界融合。让我们一起共建未来。”徐常亮在会场如是说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