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8-07-24 18:18:0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发展壮大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实业人的耕耘、拼搏与奋斗。他们当中,有站在市场潮头瞭望远方的企业家,有立足科研岗位矢志创新的研发人员,还有坚守生产一线踏实苦干的产业工人。在实业发展之路上,他们身处不同的岗位,却都同样挺起了精气神,发挥着光和热,推动着中国制造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吉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这一切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忆往昔,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满怀深情。
从一个放牛娃起步,到走街串巷照相开启创业生涯;从在家庭作坊里提取废旧电器零件中的金属,到租用校办工厂生产电冰箱配件;从再次创业生产装潢材料、让产品远销海外,到在全国民营企业中首家研究生产摩托车;从一名汽车行业的“小学生”,到收购沃尔沃、站上世界汽车行业高端……40年来,李书福带领吉利坚毅前行,而他本人从一名善于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的草根创业者,逐步成长为一名专注于汽车事业的中国企业家。
张瑞敏、柳传志、鲁冠球、任正非、雷军……改革开放激发起市场的活力,也催生了一批批中国企业家。时代造就了企业家,企业家也以他们的付出回馈着时代的赠予。
李书福有句名言:“做汽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语出惊人不算什么,关键在于能为梦想而脚踏实地地努力。初入汽车行业时,吉利头一步棋便是办学培养人才,打基础、练内功;市场竞争激烈时,吉利不满足于薄利多销,而是积极拥抱需求变化,主动进行产品升级;在行业站稳脚跟后,李书福又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通过收购沃尔沃带动吉利提档升级……稳扎稳打、自力更生、抢抓机遇,让吉利这家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成为当前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制造商,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
企业家是市场的瞭望者。上世纪80年代,万向的鲁冠球把40万元的次品当作废品卖掉,海尔的张瑞敏把76台存在缺陷的冰箱挥锤砸掉,惊醒了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企业家也是创新的引领者。从初始资本只有2万多元的民营企业,到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创造奇迹的背后是任正非对于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是每年将10%—1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的不懈坚持。
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步入新时代,发扬企业家精神正当其时,中国企业家将大有作为!
乙烯,世界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大型乙烯压缩机,堪称乙烯工业的“心脏”。长期以来,我国没有掌握这种机器的设计制造技术,设备只能从外国进口。
2006年,沈阳鼓风机集团承担起为我国三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研制压缩机组的任务。这项光荣的使命,落到了沈鼓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身上。为尽快实现技术突破,这位“弱女子”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女汉子”——长年奔波于国内各大炼化厂采集数据,有时还要爬到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上看内部结构;不出差时,她就抱着外文原版资料“硬啃”,带领设计团队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睡眠时间经常不足5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之后,姜妍带队拿出了产品。可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这套国内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压缩机组就遇到了麻烦:原来在厂区运转时是常温,开机运转时是超低温,到了客户那里,压缩机却开始震动,最后只能停工。“20天内,必须彻底解决,否则退货!”客户的催促急坏了姜妍,她和团队立即查找技术缺陷,拿出了几十套方案,最终攻破了超低温运行转子结构的核心难题,让机器实现了稳定运行。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姜妍和团队的艰辛付出,让我国成为目前少数几个拥有大型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而在改革开放40年的创新之路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为了给C919大客机锻造“钢筋铁骨”、顺利实施首飞之前的数十个强度试验项目,中国商飞等方面组成的结构强度团队每次都要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时间;为了让亿万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钾肥,国投罗钾公司的研发团队走进人迹罕至的罗布泊,十余年如一日地付出,让一片不毛之地长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厂;为了让中国超级计算应用达到世界领先,全国20多个省市的1600多个科研团队和企业每天要在“天河一号”平台完成近万项计算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促进成果转化、强化创新激励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人才优化环境,为创新铺就坦途。展望未来,创新活力将在神州大地持续释放,创新精神将助推中国制造不断向前。
在中船集团沪东船厂,流传着一段“三代工匠”的佳话——
张翼飞,1977年进厂,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人送称号“焊神”。一般焊工能焊三四种材料已属不易,他却掌握了100多种焊材的焊接技术,还曾创下一口气焊完8米焊缝的纪录。
张翼飞的徒弟秦毅,被称为中国殷瓦钢焊接“第一人”。殷瓦钢是LNG(液化天然气)船的液化舱中常用的材料之一。薄如纸片的殷瓦钢厚度仅0.7毫米,焊接它,就好比将一块块薄如纸的钢板,像缝衣服一样一块块连接起来,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超出常人的耐心。就算焊3.5米长的焊缝,也需要5小时之久,焊缝上出现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泄漏。LNG船难造,最大的难点之一正在于此。
2004年,通过刻苦学习、反复练习,秦毅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随后又带出首批10多位徒弟,并一同投入到建造任务中,使我国首艘LNG船于2008年顺利交付。
秦毅的徒弟张冬伟是个“80后”,进厂才10年,已经成长为高级技师、工厂骨干,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还带出了30多名掌握多种焊接类型的复合型殷瓦焊工,“这个工作非常辛苦,有时要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可每当一艘建好的船驶离码头鸣笛的那一瞬间,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着自豪。”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40年来,一批批技能工人坚持发扬工匠精神,用自己的双手铸就了中国制造的辉煌。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中国制造由大到强也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工匠精神将接续传承、历久弥新!
人民网记者 刘志强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