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9-07-30 00:34:2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去杠杆不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总量问题,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每经记者 胡健 每经实习记者 吴林桐 每经编辑 陈星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发布《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指出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加快“僵尸企业”债务处置、完善破产退出相关保障机制等。
近年来,我国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企业债务规模不断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去杠杆不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总量问题,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滕飞说,去杠杆的核心是降风险,不同的手段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要点》提出,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鼓励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出清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同质化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鼓励有效整合企业内部优质资源,提升内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优质业务板块股权融资能力。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研究部主任韩会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要点》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降杠杆的着力点。在行业层面,鼓励优质企业通过行业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针对具体的企业,韩会师说,降杠杆的重点在于将现金流健康、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板块、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积极剥离低效无效资产,在企业内部实现新陈代谢,优胜劣汰。
《要点》还提出要加快“僵尸企业”债务处置。对已列入处置名单的“僵尸企业”,积极推动银企双方按照相关政策加快债务清理和处置;符合破产等退出条件的,各相关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退出,相关企业不得通过转移资产等方式恶意逃废债务。
对此,韩会师表示,处置“僵尸企业”既有助于降杠杆,也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预期,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控水平,在中长期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注意到,2018年11月,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今年6月,13个部门又印发了《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
韩会师说,此次印发的《要点》与上述《通知》和《方案》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体现了政策层面对“僵尸企业”处置的高度重视与政策的连贯性。在实际操作中,预计对“僵尸企业”认定难、破产程序启动难、债务关系厘清难、人员安置难、资产处置难等问题,相关部门会继续推动研究解决。
在完善破产退出相关保障机制方面,《要点》提出依法解决企业拖欠职工薪金社保费以及欠税、破产案件受理后相关部门保全措施解除等重点难点问题。
韩会师表示,企业破产知易行难,由于牵扯到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债务清分、欠税补缴、工资社保支付等诸多问题,往往可能因各利益相关方难以达成一致而难以推进。同时,地方政府由于担心企业破产影响当地的融资环境,常存在畏难情绪。
韩会师认为,成立全国性的破产管理人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法院破产审判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探索破产经费筹措机制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此次《要点》提出,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要点》强调完善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改革股票发行制度,这表明,政府将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加大直接融资对企业的支持。
此外,潘向东还表示,“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意味着要发展多种直接融资模式。“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强调要保障直接融资的资金供给。
韩会师对记者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总额为7.13万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资产总额约8万亿元,而同期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21.28万亿元,非金融机构和机关团体的贷款总额为95.29万亿元。因此,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势在必行。
《要点》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其中,要求充实国有企业资本。拓宽国有企业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充实资本金,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资本管理,防止虚假降杠杆。
滕飞认为,《要点》施策精准,将有效防范企业债务风险。“我们应该结构性地降杠杆,选择未来偿债能力比较强,产业成长性比较好,目前负债率不太高的企业进一步放松银根;对于那些国有企业当中的‘僵尸企业’,要当断则断。”
对于《要点》中提出的关于及时处置企业债务风险的相关要求,韩会师表示,在企业债务风险暴露初期未能及时处置,金融机构通过减息停息、借新还旧等手段帮助企业维持运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容易导致银行的风险敞口越来越大,又容易使风险企业降低自我救赎的紧迫感。
韩会师说,近年来一系列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破产重整案例中,企业债务规模的恶性膨胀均与风险处置不及时密切相关,有关部门对此已有共识。但也必须看到,对于规模较大、职工较多,在当地影响力较大的企业,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可能难以妥善化解风险,多部门联合开展工作,有助于提高这类企业的风险处置效率。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