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正视企业实际困难 美化复产指标应追责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3-08 21:54:14

每经评论员 周程程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当前全国各地正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就在此时,一些地方却冒出了不和谐的声音——部分企业被曝在复工复产上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据媒体报道,部分企业表面看起来灯火辉煌、正常运转,但其实只开了生产机器,让电表先转起来,员工实际上还未完全回厂……

近期公布的部分经济先行指标,已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拖累。在继续严防严控疫情的同时,把此次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夺回来,在当前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此,在中央和地方层面,近段时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的支持举措,有序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业复工复产。这些措施的主旨非常明确——只有让企业“转”起来,经济才能“活”起来。

然而,却有企业不按常理出牌,在复工复产指标上弄虚作假,这实在令人意外。这种为复工复产数据“注水”的行为,不仅耽误正常经济秩序的恢复,更影响宏观层面根据实际复工复产情况对经济的决策与部署。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早已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阻滞,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比如,上游企业若谎称已正常复工复产,势必造成中下游企业空等空耗,资源浪费及经济损失在所难免。

有的企业复工复产确实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例如,产业链上游原料、配件等生产要素与实际需求存在着缺口,使得下游企业复产受到影响;再如,部分地方为防控疫情,互相封锁,影响人员流动,企业面临工人回不来的情况;还有,现阶段可能存在运输、销售、订单等方面尚未完全畅通的问题,导致相当多企业还不能满负荷生产。

但是,有问题可以想办法去解决,在数据上弄虚作假则实属不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数据“注水”或许还与判断复工复产的统计指标有关。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基层考核复工率时往往会根据用电量等指标来作出判断。用电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刻反而被用来当作“装扮”热闹复工的工具,暴露出“指标”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背后唯指标论的形式主义行为。

科学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用到多维度的数据来综合评判。因此,在用电量、用气量等指标基础上,也要考虑银行流动性票据结算频率、物流动态遥感指数等,从而客观判断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

当前仍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好抗疫和复工复产的关系,需要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做好平衡,既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弄虚造假。只有各地区、各部门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关注企业实际需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复工复产,才能让经济运行更快走上正轨。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