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0-06-22 16:26:22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尽管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但更要考虑的是,随着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迅速上升,中小微金融到底还有怎样的融资困难;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促使金融科技为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张海妮
疫情挡住了线下经济的步伐,恰因如此,线上经济风景独好,此情此景下,金融科技的优势愈发凸显。
6月20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指导,腾讯金融研究院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2020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线上举行。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做主题发言,杨涛指出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使得小微金融的需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小微企业发展当中的难题不只是金融服务的短板问题,更是在经济周期短期冲击外部环境、行业变迁、内在环境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遭遇到了系统性的挑战。这些问题也并非仅靠金融本身就能够解决。
杨涛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促使金融科技为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金融科技能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难题?杨涛提出的这一问题可谓灵魂拷问?当大家都在谈金融科技助力小微金融时,这一命题是否成立本身需要审视。
据银保监会统计,一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两位数,达到历史高点。央行课题组也完成一个报告,课题组采用OECD最新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调查数据做比较分析。虽然各国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的统计口径有一定的差异,但杨涛指出,通过对一些共性特征进行比较,还是能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在全球范围处于较高水平。第二,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相对处于低位。第三,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与美国接近,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得多。
对此,杨涛认为,尽管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但更要考虑的是,随着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迅速上升,中小微金融到底还有怎样的融资困难。
杨涛作出五个判断:
第一,需要进一步明确小微金融发展的核心目标次序。给小微企业贷款和支持,不是主要目的,归根结底的政策目标,是希望通过支持这些中小微企业活下来,生存得更好。要明确希望间接达到什么目标,比如说如果某一阶段最优先的政策目标是就业,那么衡量的是这些金融资源给了小微企业之后能否真正带来就业。如果第二层目标是促进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微企业真正为技术进步作出贡献,那么次优的选择目标就是衡量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程度。
第二,当前小微金融发展中的矛盾,或许已经逐渐从供给方转向了需求方。
第三,支持小微企业真正练好发展“内功”,才是政策着力根本点,否则,即便让中小微企业加再多的杠杆,可能也无法解决其持续发展的难题。
第四,需要创造和完善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土壤等环境要素。通过优化这些环境要素,更多为小微企业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最后,需要充分关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税费、营商环境等。
当这些思路变得清晰之后,就可以更加明确,面对小微企业,金融科技究竟还能够解决什么样的矛盾。
杨涛总结为,首先,在供给层面,虽然中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规模已经不低,但是从供给层面,还可以做很多优化,比如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机构数字化,进一步提升产品线上化,使得过去那些很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困扰于成本高、效率低的产品,同样可以有效地转变过来。同时也能把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作为一个新的蓝海。此外,可以利用新技术加上直接融资,来努力优化金融服务结构。还有,可以使金融科技充分运用到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的创新探索中。
第二,从需求层面,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促使金融科技给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小微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不仅是融资服务,而且有大量的支付结算、信息管理、内部管理优化、内部机制改善等。金融除了提供资金之外,还有其他的资源优势,要为小微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需求创造条件。
第三,小微金融的土壤优化。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小微企业面临的综合风险管理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其中大有可为。比如,大数据征信体系,大家已经探讨了多年,是否可以利用新技术,建立某种激励相融的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各级政府、中小微企业、产业链大中型企业实现共赢?还有服务中介与标准建设,如在无形资产、单据票据抵质押融资发展中,都需要第三方对相关要素标准化、信用评估和论证,这些都是金融科技可以参与的。
第四,在其他要素层面,可以利用新技术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运营成本。杨涛特别提出,大量中小微企业困在应收账款问题上,包括账期太长、难以回收等问题。有的是因为中小企业的交易对手太强势,甚至处于垄断地位和心态,小微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有的可能因为这个行业内部的特点,使得整个账期太长。如果能够把新技术和金融科技重点应用来解决这方面的矛盾,解决现有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三角债甚至五角债问题,促使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加顺畅地管理自己的现金流,或许就不一定需要更多的融资支持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