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北京倡导高校生“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是对大学生的歧视?是否违法?为何对教职工没有这样的要求?相关专家解答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9-12 07:59:59

每经编辑 赵庆

自8月15日起,北京已经启动了秋季高校返校工作。截至目前,50余万大学生已经回到校园,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北京各高校正逐步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同时,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相对封闭管理”如何落实?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回应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热点话题。以下为部分内容节选:

倡导“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歧视”?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狄涛: 我们倡导“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律。应当看到高校的防控确实与社区和中小学不同,高校最大的特点是集体生活,同学们不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区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难完全落实,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病毒的可能,这也是倡导“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虑。

疫情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做了一个校园疫情传播的模型,如果有感染者进入校园,没有被及时发现,那么大概一两个礼拜的时间,可能就会造成聚集性的暴发,这种后果不堪设想。相比这样的后果,我们校园防控的要求要更严一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校园里,卫生、健康既是我们个人的事,也是集体的事,是学校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我们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这样的一种责任来,主动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础上,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我们的一种自觉。

从近期北京高校学生回到校园的实际情况看,广大师生对学校防控措施总体是理解和支持的。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网上确实也有些情绪,这其中既有部分学校政策宣传不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个别学校执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现象。我们要求学校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生活,动态地调整防控措施,同时要充分沟通,形成师生共识。

倡导“非必要不出校”,从法律层面上讲,这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晨光: 这应该从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的公共卫生危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面对的仍然是一个疫情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的严重程度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并没有解除国家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阶段,也就是我们法律上讲的“应急阶段”,我们现在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防控阶段,叫“常态化防控阶段”,零星的小的地区区域疫情的暴发仍然可能存在。

我们可以看到,每天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都有一些感染确诊病人,那么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这也提示我们目前仍然处于一个特殊的应急状态,应急状态就一定会有一些措施和我们一般的正常状态下是不一样的,这些措施会限制人的某些自由,但是有法律根据的。比如我们在高铁上、飞机上要戴口罩,有严格的出入境管理,因为海外其他国家的疫情还很严重,这些都是现实。我们恢复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但同时会有一些防控的限制,要隔位就坐,要控制人数,这都是为了防范疫情的复燃。

在这种情况下,各学校都恢复了开学,学生都回来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功,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蝼蚁之穴,溃堤千里”,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这也是每一个公民,包括我们在校大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我们在疫情防控的时候,要有一个平衡,哪些是更大的利益,哪些是暂时可以受到限制的一些自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疫情防控的所有措施,都是依法有据的,当然各个学校还要有更精细化的、灵活的一些举措,这也是需要的。

“十一”假期能不能出去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眼下已经复工复产,全面恢复正常的生活,大家当然可以出去玩。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要十分注意,因为外出旅行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陌生人,你并不清楚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旅行经历。

前几天报道的香港一个病人,他在第一拨疫情感染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又感染了,是重复感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到一些陌生人比较多、人员比较杂的地方,还是要注意防范,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不要和陌生人交谈,勤洗手……这些防控措施都是必须坚持的。同时,景点都有安全防护措施,比如进入景点需要扫安全码,可以了解到你过去14天的旅行经历,也为这些景点旅行加大了保险系数,所以也无须过分担心。

9月3日,北京国际航班的复航工作已经启动直航,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很多的留学生包括外籍教师以及滞留境外的师生也能够返校了?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目前国际形势非常不乐观,从3月份开始,全球疫情一路上扬,现在还处在高流行的态势。3月底,全球每天报告数突破5万,5月份,突破了10万,到了7月份,全球每天报告数是20万,现在每天报告数还是维持在20多万的高水平。其中以美洲为主,世界基本上每个国家都发生了疫情,疫情形势非常严峻。

由于留学生来自世界很多不同的国家,那些国家的疫情并不完全一样,欧洲有些国家也出现了疫情反弹。留学生的回归,也是各个高校在防控校园疫情当中,需要特别关注、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狄涛: 上半年,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留学生都纳入了学校的防控体系。包括有些学校,在疫情严重期间,给留学生寄口罩、寄健康包,而且上半年所有的线上教学,留学生也都没有中断。现在,因为直航更方便留学生回归校园,这将完全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要求,对入境人员集中观察14天,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具体到学校,还要转到学校的健康观察点,再进行7天的健康监测。最重要的就是把所有防疫的具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返校后,如何克服“疫后综合征”?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 宋振韶: 我有两个建议想送给返校的大学生。首先,我觉得学生就是要学会接受,去接受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一个现实,当你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包括接受学校一些管理上的措施,那么你的心态就不会抵触,或者是对于当前的一些管理政策,就不会有极端反应。我们要珍惜这长达8个月抗击疫情带来的成果,心态上要积极,要想克服困难,必须同心协力。

其次,我建议学生做好“三个聚焦” 。第一,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新冠肺炎的确是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在承认它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要聚焦疫情带来的正面意义,并将其化为优势。当然,这并不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也不是一种鸵鸟政策,更多的是承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只关注负面影响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要主动看到积极因素并放平心态,思考如何将有利的一面扩大。第二,聚焦当下,人很容易身心不一,有时候身体在这里,思想却跑去其他地方。比如:有些同学返校了还会想,要是没有发生疫情就好了,人虽然在校,可情绪却过分停留在过去,这样极其容易产生懊悔情绪。同样,也不能天天忧愁未来,比如担忧今年的就业形势、未来的工作方向会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从而变得焦虑。重要的是你要着眼现在,做好当下该做的,做到身心合一,放平心态。第三,聚焦学习、工作和生活本身,能够聚焦当下的活动的话,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浮流,这种浮流的状态其实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特别重要。

光明日报9月11日刊发了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的专访。以下为部分内容节选:

记者:据媒体报道和学生反映,部分高校在开学后对校园管理过于严格,导致“相对封闭管理”变成“全封闭”,“非必要不出校”变成“出校难”。“相对封闭管理”如何理解?

李奕: 事实上,我们说的相对封闭管理,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要严把校门关,无关人员禁止入校,任何人进入校园都应当严格落实身份核验登记和体温检测。另一方面,倡导“非必要不出校”,但对于确有需要的,可以申请出校,学校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简化学生出校的申请审批程序,指导学生做好个人防护。

记者:当前社会舆论对于“严把校门关”基本达成了共识,目前矛盾的焦点主要出在“非必要不出校”上。其中最困扰大家的问题就是,到底哪些出校门的要求为“必要”,哪些为“非必要”?标准由谁来界定?

李奕: 要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就要理解提出“非必要不出校”这一举措的目的和背景。

一方面,要理解提出“非必要不出校”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限制师生出入,实际上是为了明确每个离校人员的行动路径和接触对象,以实现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筛查、追溯。这其实是“单元管理”模式的一种延伸。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我们的防疫工作,已经过渡到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状态”。在这种常态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特点是强调个人发挥自我的防控意识和承担对社会的防疫责任。

因此,现阶段高校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应从主要靠行政指令,慢慢转变到多方沟通协作、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上来。

哪些情况出校算“必要”,哪些算“不必要”,高校不应通过制定“一刀切”的标准来对学生做出要求,而要通过和学生积极沟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行“非必要不出校”的根本目的和必要性,引导每一个学生自己做出符合现阶段防疫要求的判断。

记者:高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非必要不出校”?具体怎么操作?

李奕: 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作为学生,在疫情风险仍未完全解除的当下,应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学习、研究上,有一些外出娱乐、旅游、健身活动的安排,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压缩和调整。

举例来说,现阶段大家普遍认为“必要”的事,主要有教育教学、科研、就业、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还有生活当中必须做的一些事,比如生病去医院等。具体到每个学生,“必要”与“非必要”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安排,作出理性判断。

在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例如清华大学目前实行的就是备案制,学生离校,只需在在线系统中提前报告出校事由、出行轨迹、进出校时间等相关信息,提前报备后,无须审批即可进出校园。这样做看似缺少对学生的约束,但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激发每个人做好防疫的自觉,最终反而能将防疫举措落到实处。

记者:一些学生反映,为什么学校对学生提“非必要不出校”,但对老师职工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如何看待?

李奕: 这需要高校处理好对学生管理和对教职员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学生和老师、职工的防疫管理应该实行统一的标准,而不是说老师、职工可以完全自由出入,学生就要严格管理、“一刀切”不让出去。对老师、职工也应该提倡“两点一线”,非必要的聚会和活动不参加,尽量跟对学生的管理要求靠近。但是大部分老师职工住在校外,决定了在管理上没法和学生完全一致。这里就需要通过多方沟通,取得相互的理解。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光明日报、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