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26 19:17:24
每经记者 李诗琪 每经编辑 梁枭 李净翰
银鹭是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快消品牌,曾请来张柏芝、林俊杰、王珞丹等诸多明星为其代言。在2011年,雀巢公司以15亿元收购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60%的股份,并在此后增持直至对其全资控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九年后,雀巢公司于11月25日宣布,出售银鹭花生牛奶和八宝粥业务。而作为本次交易的一部分,雀巢咖啡即饮咖啡业务却得到卖方保留。
雀巢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目前雀巢董事会相信,对其进行战略审视,以获得下一步增长正当其时。而在未来,雀巢将在中国更专注于婴儿营养、糖果、咖啡、调味食品、乳制品和宠物护理等关键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将银鹭食品控股权转让给雀巢的几年间,银鹭品牌创始人陈清水曾长期负责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此次雀巢决定变卖银鹭旗下的相关业务,接盘方同样指向了陈清水家族控股的企业。雀巢公司对此补充称,选择陈清水方面接手银鹭,是因其能够确保平稳过渡,同时保证银鹭业务的长期发展。
雀巢出售银鹭食品相关业务,创始人又接回
根据雀巢公司对外发布的交易公告,其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银鹭花生奶和银鹭罐装八宝粥在华业务。该交易标的包括银鹭食品集团位于福建、安徽、湖北、山东和四川的五家企业的全部股权,交易双方同意对此次交易的财务条款不予以披露。Food Wise有限公司由银鹭创始人陈清水家族控股。
银鹭食品官网显示,公司当前产品业务主要包括蛋白饮品、以八宝粥为代表的食品点心、雀巢即饮咖啡和其他即饮饮品。而在业务取舍上,雀巢咖啡即饮咖啡业务则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获得了雀巢方面的保留,并在大中华区大部分区域进行分销。
超市货架上售卖的速溶咖啡(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诗琪 摄)
记者梳理发现,在9年前的收购之外,雀巢和银鹭两个品牌在更早便有代工业务的紧密往来,银鹭方面曾长期是“雀巢咖啡”即饮咖啡的重要代工商。
对于本次保留即饮咖啡业务的原因,雀巢称,咖啡业务是推动雀巢战略增长的引擎,公司将进一步在中国所有渠道加强投资该品牌。在本次交易后,银鹭方面也将继续为雀巢加工生产雀巢咖啡即饮咖啡产品,并在中国一些省份分销该产品。此外,银鹭还会继续在雀巢的许可下生产和销售雀巢茶萃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雀巢出售银鹭相关业务,业界早有议论,包括中粮、娃哈哈、统一在内的快消巨头都曾被传为接盘方。而兜兜转转之后,依旧是陈清水现身将相关业务“接回”。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曾将银鹭食品的控股权转让,但陈清水对品牌依然十分“长情”,并在收购交易后的几年间,长期担任合资公司高管,负责公司的发展管理。直至2016年,来自雀巢公司的崔伍迪替代陈清水担任合资公司总裁。而据中国网财经今年1月报道,来自中国本土的孙亦农正式接棒崔伍迪,成为银鹭食品的CEO。
对于上述交易,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一方面,雀巢把银鹭卖给创始人,有利于平稳过渡和双方下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雀巢依然需要银鹭的渠道进行分销。
雀巢中国业务重新定位
高管的频繁变动似乎暗示了雀巢对于银鹭食品业务发展的潜在焦虑,而雀巢近年来的业绩也受到银鹭食品拖累。
据雀巢此次披露,银鹭品牌在2019年的销售额为7亿瑞士法郎(约合50.51亿元人民币)。而据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梳理,在雀巢和银鹭联姻一年前的2010年,银鹭食品的销售额便已经达到54亿元人民币。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银鹭食品的业绩发展着实不尽如人意。
据《时代财经》此前报道,雀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施奈德曾直接对银鹭旗下本土品牌,如花生奶和八宝粥的销售评价为“令人失望”。此外,雀巢公司年报还多次“点名批评”银鹭的市场表现。
对于本次出售,雀巢方面回应称,其在过去对银鹭有着积极承诺,并对银鹭的业务发展进行了投资。但目前,雀巢董事会相信对其进行战略审视,以获得下一步增长正当其时。这是雀巢为在大中华区持续取得长期成功,同时实现银鹭业务整体价值而不断努力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银鹭业务的出售,雀巢公司还在今年8月对外公告,青岛啤酒将购买雀巢位于中国的水业务,包括本地品牌“大山”“云南山泉”,以及雀巢位于昆明、上海和天津的三家水业务工厂。而根据双方的许可协议,青岛啤酒方面还将在中国生产销售“雀巢优活”品牌。不过,雀巢方面继续保留了“巴黎水”“圣培露”“普娜”等水品牌。
不难发现,在近来的“卖卖卖”中,被雀巢剥离的标的似乎均定位在中低端市场,而出售这些资产也与雀巢近来的高端化策略直接相关。据雀巢方面回应,从市场细分来说,雀巢针对一定的需求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重新定位高端化。
而对于雀巢近期在中国市场接连变卖业务,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分析道,从2018年开始,雀巢的新CEO就开始持续进行战略调整,剥离非核心业务和盈利能力有限的业务。在市场、渠道、消费等都在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包括雀巢在内的食品企业都应该让新战略去适应消费端。而想要保持自身优势,则取决于企业敏锐的商业观察力和对未来市场的判断。
记者|李诗琪 编辑|梁枭 李净翰 王嘉琦 肖勇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