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1-05-12 15:29:28
◎百度Apollo无人驾驶出租车相隔最远的站点相距约800米,需要花费30元乘车费。
◎在乘坐体验方面,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较此前测试运营阶段有着较大提升。
◎除商业化落地之外,自动驾驶更重要的是要从研发走向大规模量产。
每经记者 李硕 董天意 每经编辑 孙磊
“五一那阵子人多,听说是有返现活动,这几天好像没看见什么人了。”近日,家住北京首钢园附近的张女士发现,园区的道路上出现了一种印有蓝白拉花的新车型,且车身印有“Apollo”的字样。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董天意 摄
最重要的是,车辆驾驶位上空空如也。这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5月2日,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正式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营,对公众开放体验。百度方面表示,与常规自动驾驶运营车辆不同,百度Apollo此次开放的Robotaxi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体验后发现,车内主驾驶位的确无驾驶员,副驾驶位则配有安全员值守,但遗憾的是,目前车辆无法按乘客指定路线行驶,只能在几条固定线路中选择,且单程距离较短。
据了解,当前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地均已开展无人驾驶车辆上路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国内共有27座城市发布自动驾驶测试政策,开放测试道路里程超3000公里,却少有商业化运营。
相同距离用车价格是出租车3倍
“这就是年轻人赶时髦‘玩’一下,我们是不会选择的。”张女士告诉记者,“五一”期间她本也想亲自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但在得知单次收费30元后便打起了退堂鼓。“走几分钟的路程要收几十块钱,价格有点高。”张女士说。
据记者了解,由于道路施工,目前首钢园区内的百度Apollo接驳站点由此前的7处减少至3处。其中,相隔最远的“群明湖”至“五一剧场东”站相距约800米,单程步行时间约10分钟左右。而乘坐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前往仅需2分钟,但需要花费30元乘车费。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董天意 摄
这也意味着,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的价格是北京市出租车的近3倍,与滴滴平台中“六座商务车型”的价格一致。而园区内与其路线、用时基本相同的“专108”公交车起步价仅为2元。
“我们也不知道定价逻辑是什么,APP中价格都是定好的,当然这也是公司定的。”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安全员刘飞(化名)向记者表示,“五一”期间百度Apollo曾推出乘车送景点体验券活动,乘客花费30元乘车即可获得价值40元的首钢园景点门票,但该推广活动已在“五一”假期结束后取消。
官方数据显示,自5月2日开启商业化运营以来,首钢园内的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在4天“五一”假期内共完成848单,日均接单212单,接待乘客1500人次。但据刘飞透露,随着活动的结束,前来体验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的乘客数量锐减,最近几日更是鲜有乘客来体验。
事实上,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驾驶Robotaxi已被视为未来出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Waymo、特斯拉、百度、滴滴等全球多家企业均布局该领域多年。而此次完成商业化“首秀”之后的百度Apollo也成为继Waymo后,全球范围内第二家、中国首家开启无人驾驶Robotaxi商业化运营的公司。有分析认为,探索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并非百度Apollo开启商业化运营的重点,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象征意义才是关键。
“引入无人驾驶服务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必不可少的阶段。”百度无人驾驶技术副总裁兼总经理王云鹏表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董天意 摄
在乘坐体验方面,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较此前测试运营阶段有着较大提升。不仅主驾驶位置已变得空空如也,其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也更为平顺和智能。
“在并线、超车时,可以明显感觉自动驾驶功能更‘聪明’了。”在刘飞看来,相比三年前刚担任安全员时,如今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水平”提升明显。“无车情况紧急制动等非常规现象减少了80%以上。”刘飞表示,虽然新车在副驾驶位置配备了“副刹车”等辅助装置,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基本没有使用过。
自动驾驶已进入下半场争夺
事实上,业界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何时能够落地的看法并未达成一致。
“无人驾驶代表未来的方向,但是推动Robotaxi在中国安全高效地大规模商业化,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协作,在无人驾驶市场准入、政策和法律监管等方面需要实现突破。”Auto X创始人、董事长CEO肖健雄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国内在政策层面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4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共提出五大主要任务措施,确立了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管理的顶层设计框架。此前,深圳曾发布关于《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对智能网联汽车全链条实施立法,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扫清法律障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董天意 摄
“目前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标准、责任划分、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等方面,全世界都鲜有先例,然而技术的发展却要求明确的监管思路。在此背景下,现阶段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北京的政策先行区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立法的实验基地,其管理经验可以为未来地方或国家立法积累宝贵经验。”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特聘专家、智联出行研究院自动驾驶法律政策中心主任何姗姗表示。
有乐观者认为自动驾驶已进入下半场争夺。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表示,自动驾驶的上半场就是打造成熟技术、产品以及积累经验的阶段。简单而言,就是为了证明技术的可行性。到了下半场,除商业化落地之外,更重要的是真正“走量”,也就是从研发向大规模量产的过程。
“上半场是什么最好都往上装,而下半场就要考虑到供货、成本、耐用性、适配性等各种问题。重要的是,为了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就需要技术不断的迭代。”彭军认为,未来,AI能将前人所有的驾车技巧集于一身,并实现快速复制,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也有人不看好自动驾驶汽车的短期前景。“(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保守讲还需要10年时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蒋炜看来,除了行业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外,自动驾驶还有政策法规、技术、成本等众多因素需要突破。
“任何一个算法、算力都有极限,都有可能犯错,且这个错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数次在汽车中加装一些设备,让汽车的决策更加可靠,但理论讲并无任何技术是100%可靠;一旦脱离目前的封闭场景,自动驾驶的识别能力又是多少?”蒋炜认为,完全的自动驾驶是一个悖论,目前无法实现。“我们需要一个真正可以为之执行的量化指标体系,才能让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最终落地。”蒋炜说。
无论对未来的预期如何,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应用的确已成加速之势。华泰证券认为,2020~2030年是自动驾驶发展的“黄金十年”。由于L3级别自动驾驶量产尚需法规出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需要AI技术突破才有可能商用化,短期推出L2+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成为国内外车企的首选。而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国内合资和自主车企都会加快提升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的配置,ADAS产业链和智能驾驶舱产业链有望快速发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