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成都“抗疫”:我观察到的五种力量

微信公众号“天府大道东” 2021-08-11 14:59:37

现在回头审视,危机面前,似乎有些力量,在撑起这座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底气和信心。

第一张图送给每天都要进出的地铁口 by YAZI

对于成都来说,这是一个寻常的夏天。

虽然已经到了喝秋天第一杯奶茶的时节,但夏天还未完全“放过”成都,依旧努力把热量挥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点开朋友圈的红点,朋友们的生活似乎并未被这热浪影响——Kitty与朋友在玉林的街头“撸串”;艾伦和客户在咖啡厅谈论最新的产品方案;张教授在青城后山避暑……

对于成都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

7月27日,德尔塔病毒袭来,首例新冠检测阳性患者确诊,成都严阵以待,争分夺秒地构筑起了抗疫情高墙。

一周多以后,8月11日,尽管夏日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但成都的两个风险区正式降级“解封”。尽管防疫的警报尚未完全解除,但可以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现在回头审视,危机面前,似乎有些力量,在撑起这座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底气和信心。究竟是怎样的“神秘力量”,在此我们进行了一次不完全的梳理,希望有人看到不一样的成都,也希望能够给到其他城市一些经验参考。

科技力量

仅需30秒的“硬核检测”

纵览全球城市抗疫历程,成功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抗疫“黑科技”。科技手段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给城市加了一层“BUFF”。

或许大多数人习惯了成都的悠闲惬意,对于它在这次抗疫中爆发的科技力量,却知之甚少。

其实,从采样仓到移动核酸检测车,从核酸检测试剂再到疫苗研发……成都熟练得就像是一个精通十八般武艺、常常打擂台赛的冠军选手,远不只是人们印象里那个喝着盖碗茶、听着小曲儿的遛弯大爷。

前几天的一次经历,让我着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在地面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骄阳下,被太阳烤得心焦气躁的我想着赶紧回家。路过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时候,被门口的一个移动式核酸采样仓吸引了。

“这个长得像岗亭的玩意儿究竟有啥作用?”

好奇心把暑意驱散了不少。我也不急着回家了,径直走上前去。不消5分钟,十多个做完核酸检测的人便从这个门卫岗亭般的设施里走了出来。

“这个设备巴适,检查起来真快!”一个刚走出来的大哥边说边正了正自己的口罩。

后来才知道,如果用这套设备进行核酸检测,除了采样需医务人员通过从内向外伸出的手套手动完成,其余的都可以由居民自主完成。

从网上资料来看,整套检测流程下来,理论上最快仅需30秒,采样效率提升90%左右。通过仓体内部的正压系统,可以完全保证外界空气经过过滤后进入,同时内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最快仅需30秒”,在我脑子里钉住了。

粗略算下来,一个成都人完成一次核酸检测,只需要苏炳添跑3个100米。

目前,像这样兼具安全性与高效率的移动式核酸采样仓已快速部署到成都各大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如同“移动堡垒”般守护着抗疫前线。

知道了这个设备,我才明白了,什么叫做科技力量渗透到了从地铁站到办公楼,从学校到医院,从千万居民再到万千广厦的各个角落,什么叫做科技力量的“润物细无声”。当然,这只是成都抗疫科技力量中的冰山一角。

太阳真是太大了,还好有树荫 by YAZI

动员力量

与时间赛跑的“敲门人”

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军队的动员组织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战争中,谁能在第一时间动员起有效力量,阻断病毒传播,谁就成功了一半。

人的运动,牵动着每一个组织细胞。城市的运动,牵动着每个社区和街巷。

溯源、核酸检测、流调、锁定重点人群、管控重点区域……在阻断疫情传播的“黄金时间”内, 成都49万社区力量以惊人的速度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抢得了疫情“阻击战”的先机。

打开成都的“抗疫日志”,里面写满了成都社区人的故事。

7月27日,首例新冠检测阳性患者确认,成都立即启动病例流调溯源及接触者追踪排查管控工作;下午6时,疫情发生小区迅速拉起警戒线,实行封闭管理;晚9时左右,小区首轮核酸检测启动;7月28日凌晨2时,不到一夜时间,9个关联居民小区10075人的第一轮核酸检测完成;截至8月1日8时,成都累计核酸检测109.7万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城市的力量在哪里?炎炎夏日中,那些活跃在最前线,协助流调找人、组织核酸检测、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社区“敲门人”便是答案之一。

正是这群不舍昼夜的“敲门人”,在广大医务工作者之外筑起了疫情防控最广泛、最牢固的社区防线,将抗疫力量深入到城市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这也是成都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的底气与韧性所在。

在去年初疫情爆发时,同样是这群“敲门人”,仅用时11天,便完成了全市城乡社区三轮全覆盖排查,为成都赢得了防控先机,在全国率先复工复产。

青羊区街道办的一位“敲门人”告诉我:“基本每天都要打上百个电话,争分夺秒排查社区居民情况,响应大家需求。”

当时,我摸了摸他的手机,跟引擎盖一样,热得发烫。

每天早上伸出胳膊让保安测体温,千万次重复,腻了也疲了。今天,我要悄悄画个野猪佩齐,惊艳所有保安! by YAZI

精准力量

“外科手术式”抗疫

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庞大系统,治理越大的城市,越需要练就一手精准微操的好本事。

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面对瞬息万变的防疫态势,如何在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之间保持巧妙的平衡,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水平与综合治理能力。

精准,也是一门手艺,一种力量。成都展示这门手艺的方式,是“三区划定”和“四圈管理”。用有的放矢、高效灵活的科学精准防控,让城市在安全的同时,不失秩序与活力。

疫情有了苗头,成都便第一时间实行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其他区域4圈层分类防控,针对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居民等进行多频次、全覆盖的核酸检测工作,确保应检尽检,精准有力地控制住了基本局面。

与此同时,成都还加强潜在风险排查,对境外输入、隔离酒店、医院诊所、乡社区、公共场所、企业学校、大型会议会展、交通系统等8个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张弛之间,成都迅速建立起了专业化、专班化、专效化的防控网络,让城市运转井然有序,发展未见停摆:青羊绿舟总部经济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园区“防疫生产两手抓”;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宽窄巷子等核心景区精准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降低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春熙路商圈的商场出台针对性措施,照常开门迎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郫都区爆发疫情时,成都就展现过精确的力量——精准地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没有出现一例外溢病例。此轮疫情,成都再次经受住了考验,精确有效地切断了疫情传染源和风险点。

这种“外科手术式”定点抗疫的能力,对于城市来说,是一门极其精湛的手艺。

偶尔坐公交也不错 by YAZI

保障力量

“菜篮子”与“米袋子”无忧

抗疫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民。

最能回答一座城市幸福不幸福、安全不安全的答案,就是这座城市的市民。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供应,就是市民们的定心丸。

前不久的一张图片“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某封闭小区门口,在“堆积如山”的蔬菜及其他生活物资前,居民们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待领取。

“谁的老干妈”

“5楼的火锅底料”

“她的冷吃兔”……

招呼声此起彼伏,社区、公安、城管各司其职,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新超市开业大酬宾。

上周末,我担心疫情期间家中可能没有吃的,就特地去附近的菜市场溜了遛弯,结果发现“囤菜囤粮”的担忧纯属多余。

水果店的老板该打牌的打牌,蔬菜铺的大妈该刷抖音的刷抖音,提着环保菜篮的顾客依旧像平常一样对着一堆排骨挑挑拣拣。那一刻,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做岁月静好。

回家看到电视新闻滚动播着:近日,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第一时间采取各类针对性措施,充分保障市民“菜篮子”“米袋子”;以益民菜市为代表的成都各大菜市,发动近千户蔬菜、肉类、水果、水产等各业态商家,保障货源充足,价格稳定……

其实啊,岁月静好的背后,一座城市“菜篮子”与“米袋子”保障体系非一日之功。每次危机来临,都检验着城市的保障系统。

这种源自城市保障体系的力量或许没有那么的“惊天动地”,却无比地深入日常,直指人心,体现出一座城市的人本关怀与责任担当。

事实上,这座城市近几年在迈向更高能级的过程中,始终将关注点聚焦在能够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细微之处,始终“以人为尺度”,加速提升城市综合保障体系,让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有具体的表达。

朋友圈好友的状态发图

文化力量

乐观坚韧的城市品质

“成都人民请注意了哈,排队做核酸看清楚排的是什么队,别排了半天才发现是卖兔头的。”

重压之下的轻盈,隐藏在疫情中的段子里。

什么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前我们会觉得这个词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看不见、摸不着。

但在危机面前,成都人骨子里的那种乐观坚韧、无私奉献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扛得住困难,也守得住烟火气”是这座城市品格最真实的写照。

这让我想起了老成都人嘴角常挂的那句:“不是“冲壳子”,成都人从来没有“拉稀摆带”过。”

成都的38摄氏度高温里,有身着防护服连续奋战的医务工作者;有自费将房车改造成“移动核酸采样车”的热心市民;有无数个挑灯夜战,传递爱心的志愿者;还有因疫情而被迫“同居”,上演了一幕暖心轻喜剧的业主与装修师傅……

疫情,并没有威胁到成都人对生活的热爱。这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这种底蕴的源头,来自于千年以来,天府文化不断应对重大危机考验所赋予的底气。城市管理者与市民建立起了互信与默契。生活可以从容在“安逸”与“战斗”之间转换,心态也可以在这种转换中维持平和。

无论是面对境外输入导致的本土疫情,还是其他省份关联病例,成都均做到了零外溢。这也是成都人过好自己日子的同时,另外一种担当。

显然,经过无数次危机考验,这座城市的科技力量、动员力量、精准力量、保障力量、文化力量得到了极大地淬炼与提升,五种力量交融,某种意义上说,这构成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的支柱。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绝不可依赖一时之功,其背后直指一座城市长期的综合治理与服务能力建设。唯有建立起常态化、精准化、专业化的防控体系,并且不断迭代更新,成都才能在“守土有责”的同时,为全国抗疫体系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不要忘了,成都前面还有个定语——中国。

太古里·大慈寺,秋天银杏金黄,美绝 by YAZI

责编 刘艳美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