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热点公司

每经网首页 > 热点公司 > 正文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实现“双碳”目标,资本市场盲目炒作不可取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9-04 20:26:44

◎储能是能源发展的大势所趋,也能够迎接我国的“双碳”目标。储能是一个跟数字技术有紧密关系的产业,不同的储能场景和不同的储能产品,都需要不同的技术,特别是在数字技术应用上面。

◎要低碳,首先企业自身要减少排放,对企业来说也有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不光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内生式增长的必然要求,指引着企业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每经记者 孙嘉夏    每经实习记者 程雅    每经编辑 梁枭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各大企业也在积极谋求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道路。但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碰到各种难题也不可避免。

“双碳”目标的达成显然不能靠运动式地一刀切。如何循序渐进地完成能源结构转换?资本市场对于“双碳”概念的追捧是否合理?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数字技术能否帮助其实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关键点在哪?

2021年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将在成都举行。会议召开前夕,围绕上述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创立于1986年的天能集团,是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旗下有天能动力(0819,HK)和天能股份(688819,SH)两家上市公司。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传统能源转型清洁能源是必然趋势

NBD:作为一家深耕电池领域多年的老牌企业,天能集团是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怎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张天任:我认为,“双碳”目标是非常及时和适时的。对于天能集团,创业之初,我们就明确公司发展方向始终与能源相关。而能源的发展经历这么多年,势必要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按照政策要求,根据国家发展大势,在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传统能源体系中,走出一条能源的清洁化之路,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首先,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出行。天能集团1998年就成功研究出中国第一代动力电池。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实现从普通的铅蓄电池到高性能的免维护阀控式铅蓄电池、胶体蓄电池等一系列技术进步,为我们实现“双碳”目标和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第二,电池制造过程当中,从产品设计的生态化到制造的清洁化,以及产品应用以后无害化地处理,形成闭环式的运营,我们在产品自身制造过程当中,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个就是围绕“双碳”。中国是电力大国,电力是排放的主要来源,那么我们就是要在电力上下功夫。在发电侧,会出现发电过剩的情况,比如说后半夜,因此在发电端我们可以把多余的电储存起来。在供电侧,我们要建立一个能源的智能化储存平台,“削峰填谷”,使电能、电压能够平滑地输出,这就是我们讲的安全用电。在用户端,例如一个家庭,也可以是我们的能源储存,使它用上清洁能源。比如,家庭屋顶上可以有光伏,房屋边上可能有风能,转换为电能后它可以跟电网连接交叉使用等等。

NBD:您认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关键点是什么?

张天任:首先我们制定了“双碳”目标的发展战略,怎么去实施,实施的路径和时间表,我们都有明确的规划。

第二,我们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体制。各个项目的技术和国家政策都有一些不同,要针对不同的使用领域去设计机制、体制来保障它的职能。比如说,电池产品上有分类——铅炭电池、铅锂电池、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未来我们也会考虑钠离子电池。怎样在技术上、人才上都要有保障,这需要有机制和体制配套。

第三,必须要跟下游装备企业有产业链的协同。比如我们的储能技术和动力电池技术能够集成利用,就能起到很好的互补协同作用。

NBD:“双碳”目标提出后,贵公司在电池领域做出了哪些战略调整?

张天任:要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传统的铅蓄电池,已经不能满足“双碳”要求了,它有污染风险。但我们现在的铅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是无污染的,而且电池使用完了以后,可以100%的回收再利用。我们称为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是产品本身具有清洁化性质,在应用场景当中就更有展示自己的优势。

第二,我们发展了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现在也有很多类,到底哪一种材料能够更加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的需求来确定。我们的锂电池已经开始在各种动力车辆领域和储能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一个阶段性的、非常好的贡献。

第三是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我们研究了5年,现在氢燃料电池已经通过第三方检测,到了应用场景,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

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NBD:我们看到天能股份也一直在发展智慧储能电站,那么在储能的发展当中,有哪些困难点?数字技术是否对其有所帮助?

张天任:我认为,储能是能源发展的大势所趋,也能够迎接我国的“双碳”目标。储能是一个跟数字技术有紧密关系的产业,不同的储能场景和不同的储能产品,都需要不同的技术,特别是在数字技术应用上面。

比如,我们布局的分布式储能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一定要用数字技术进行远程的运维,否则未来布局全球的储能网点,怎么去管理,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第二个就产品本身而言,数字技术同样重要。例如电力的定价机制,也要依靠数字技术来处理,储能柜一天能产生多少利润、发多少电用多少电,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数字化的集成系统。

依托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中心,储能产业要高质量发展,上下游要打通。产业链的打通,重新构建新的价值链,这个对我们储能产业是一大贡献,未来的储能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集成化的,上下游产业必须要打通,才能真正把这个产品做好,为我们的“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NBD:目前各行各业都希望数字经济能够成为自己发展的引擎,特别是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以及能源升级等方面。天能集团是怎么运用数字技术来推动低碳发展的,能否介绍一些具体案例?

张天任:天能集团的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我们要有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利用大量的数据、数字技术进行产品的研发;其次,我们要建数字工厂,现在我们铅电池、锂电池的制造场景就是数字化运行,也就是智能制造;第三,产品卖出以后,我们要掌握产品的信息、产品的终端。我们的数字技术直接应用到了用户,跟用户进行链接,既能促进销售,又能服务客户。

利用数字技术,我们远程服务、远程配货、远程报单,这些全部是数据,这些数据我们以前是不知道的。说白了就是,直接从制造端到B端到C端全部打通,实现销售服务一体化。此外,天能集团建立了回销一体化的云平台,用户使用手机点击,就可以到就近的门店把废电池、旧电池换成新电池。

一个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回收再利用整个循环完成,都能够以数字来赋能,不光是自己内部的智能制造和利用的信息化数字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上下游都利用数字打通。这样,不光企业自身享受到了数字技术的红利,整个产业链都能够协同发展,共享数字技术成果,能够为我们的行业作出更大贡献,也是我们利用数字技术来实施“双碳”战略的一个方面。

达成“双碳”目标需要循序渐进

NBD:您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对于所有国内的企业而言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天任:要低碳,首先企业自身要减少排放,对企业来说也有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不光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内生式增长的必然要求,指引着企业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所以“双碳”目标出来以后,对企业而言,更加坚定、明确了以绿色发展,能源清洁化为使命的战略目标。

其次,在战略的实施过程当中,紧紧围绕低碳、绿色去投资,我们的实施路径更加坚定和明朗,不再徘徊。最后对于研发团队而言,我们朝着怎么支持企业发展、低碳目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进行。比如说,国家是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我们是不是在2025年或者2026年就实现达峰目标?能够提前个几年,从研发过程当中,为企业发展提前设计和谋划。

NBD:您怎么看待资本市场对于“碳中和”的追捧?这种追捧对一家上市公司而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天任:资本对未来的趋势有敏锐性,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有潜在投资价值的股票进行追捧,这是非常正常的。很多的企业在各方面进行了投资、研究、生产、营销的布局,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双碳”,跟“双碳”有关的一些企业、一些股票,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但有的好像有些追捧过度。“双碳”的大战略与大方向是对的,但它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发展的、中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还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件事,要理性地看待资本市场。对于有些远远超出投资价值和基本面的一些“概念股”,我想投资者也需要谨慎。

NBD:“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一方面,部分地区激进地关停了高碳项目,去煤电,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在氢能方面盲目地、过度狂热地去投资,您对于这种现象怎么看?

张天任:我还是强调,国家提出“双碳”目标,至少还是有若干年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肯定也是不科学的。我认为,积极推进低碳是对的,我们自身要有这种紧迫感,但是从政策上也要积极地加以引导,不是一关了之,要有一个软着陆。这需要一个过渡期,慢慢地减量,慢慢地缩小规模,慢慢地转型。

如果一味地布局新能源,就将会产生一些配套不合理的问题。比如说氢燃料电池,它有安全性问题、成本过高、体积过大、能量密度还不够、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在未来几年中得到逐步解决。其次,即使产品做出来,消费者还没有这种产品应用的习惯和认识也是一个问题。所以,现在一味地投资,甚至出现投资热潮,我认为也是太超前、太过度的行为。

总之,当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还没有跟上来,技术还没有突破的时候,就把一些传统能源关掉,能源供给又会出现新矛盾,这也不对。在技术配套不成熟的时候一哄而上,投资会出偏差、会过热,又会给经济、社会、金融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企业、投资者和政府,我们都希望能够政企同心,一起把能源转型这篇文章做得更科学、更好,既要保证能源供应,又要保证能源清洁化,这样才是最好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双碳 碳达峰 碳中和 天能股份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