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1-09-06 20:05:01
◎王文表示,当前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绿色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流。
◎王文表示,据中外主流机构测算,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概在150万亿~300万亿元,而碳达峰、碳中和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目标,需要各类绿色相关产业和服务的支持,在此基础上绿色经济的总体规模将达到数百万亿。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致力于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的过程中,数字经济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将为自身带来绝好的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未来,数字空间将唱响“双碳”发展主旋律,数字平台将推动生态文明进入新境界,数字技术将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将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数字生活将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将在成都举行。论坛召开前夕,《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就数字技术与碳中和有效衔接、数字技术驱动低碳转型等话题,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进行了专访。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NBD: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数字碳中和”,数字技术如何与碳中和有机衔接?其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王文:当前,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自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绿色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流,并不断实现有机衔接和深入融合,涌现出政府或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企业碳排放的数字化检测与管理、电力行业加快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的建设以推进能源绿色高效低碳转型、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入绿色技术创新创业、数字金融赋能绿色金融和碳金融的创新等多种新气象。
数字技术与低碳经济的结合具有深远意义,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助于在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产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NBD:对于数字技术驱动低碳转型的观点,您如何评价?从目前来看,还需要补齐哪些方面的短板?
王文:实现低碳转型有多种重要路径,其中包括通过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入融合以实现经济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例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数字工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交通清洁转型和绿色城市的建立等。
目前,对于数字技术驱动低碳转型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环节:
第一,工业企业要加强通过数字技术推动节能低碳的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克服技术难点;
第二,数字型绿色技术初创企业存在资金上的短板,整体上缺少足够的融资支持,亟需建立普惠型的绿色创业融资体系和面向中小微绿色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第三,数字企业和工业企业可以探索技术合作以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但目前双方因业务差异缺乏相互了解,且对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未来的前景认识也存在不足,因而需尽快建立高效、协同、互利的业务合作模式。
NBD:围绕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如何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王文:首先,政府应起到对企业和公众的政策引导作用,一是加强绿色经济和低碳转型的意识宣传和政策宣讲,尤其是令企业意识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绿色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念;二是通过一定的政府资金引导形成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企业绿色转型之中。
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政府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虽然会带来减排压力,但也具备重要的发展前景与机遇,在碳中和目标下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提高生产效率、发展质量、环境责任为目标开展绿色升级转型。
最后,公众应密切关注国家关于低碳发展与碳中和目标的各类重大政策,逐渐培养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和理念,自觉开展绿色出行、低碳消费,提高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提高绿色产业的市场活力。
NBD:您曾提到,碳中和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全面经济转型,未来绿色经济的潜力体现在什么地方?规模会有多大?
王文:绿色经济的潜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各国发展绿色经济符合联合国《巴黎协定》制定的气候目标,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危机和极端天气,密切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存续;
二是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符合高效率、高质量、低污染等特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展工业生产、也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降低排放消耗,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是绿色经济作为新时期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将为国际合作带来新机遇,且绿色发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命题,其国际合作符合各国共同利益,有望独立于其他国际矛盾与竞争。
未来,绿色经济的规模至少将达到数百万亿元。目前据中外主流机构测算,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概在150万亿~300万亿元,而碳达峰、碳中和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目标,需要各类绿色相关产业和服务的支持,在此基础上绿色经济的总体规模将达到数百万亿,并在2030年碳达峰之后实现跨越式的增长和飞跃。
工人正在车间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 图片来源:新华社
NBD: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王文: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数字经济的蓬勃创新为绿色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动能,传统产业,包括工业、能源、交通等,通过开展数字技术创新以改变低效率、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已成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最有效方式,并有助于加强数字技术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绿色发展的信息共享,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硬件和软件基础。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作为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将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方向和发展模式等提供重要指引,例如相关数字企业可探索如何与工业企业开展绿色数字合作与创新,制定针对性的绿色低碳转型生产方案;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可探索如何推动区域碳减排的监测与评估等。
NBD: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已超过一个多月,有反馈市场活跃度较低,对于成交量走低的现象,您如何评价?未来,碳交易是否有可能对个人开放?
王文:碳市场上线一个多月后,存在成交量走低、活跃度不高的问题,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纳入碳市场的首批2000多家电力企业只有约80%完成了碳交易账户的开立工作,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做好参与碳市场的充分准备;
二是部分企业此前没有参与过碳市场交易的经验,甚至所处地区此前没有开展过碳市场,因此对碳交易相关业务不熟悉,需要时间适应;
三是目前缺乏足够的合格机构投资者以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据悉,交易所目前正在和有关部门沟通,将在时机成熟后逐渐引入相关投资者。
未来碳交易是否有可能面向个人开放,仍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和准备,当前全国碳市场发展初期的重要目标是确保碳价的稳定,避免市场波动,未来应先逐渐引入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待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后再考虑是否对个人投资者开放,且必须制定相应的投资者准入门槛。
NBD: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哪些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高耗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
王文:当前已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以及后续即将要纳入的石化、建材、钢铁等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行业,将是“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必须降低排放并开展绿色低碳转型以适应“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几大难点或痛点:
第一,需不断加大绿色技术和低碳减排的研发投入,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长期而不间断的巨大投入。
第二,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后,企业在面临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压力下还需面对开展碳交易业务的成本。
第三,随着“双碳”目标进入实质进展阶段,信贷结构也开始不断调整,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和项目越来越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供应与融资支持,也进一步提高了项目运营风险。
第四,为高污染企业提供专项资金以支持其开展绿色过渡转型的“转型金融”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不具备普适性。
NBD:有企业反馈,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量化监测跟踪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有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数字化监测平台?相关政策、法律的完善程度如何?
王文:2021年7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主论坛上发布了全球首个碳达峰、碳中和智慧监测管理平台(“双碳”监管平台),构建了专业化、精细化的监管指数,采用科技企业集约建设方案,推动“双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升级,将成为社会各界建立“双碳”路径以及各级政府量化检测跟踪“双碳”进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7月末,生态环境部表示碳达峰、碳中和首次纳入中央环保督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以及碳排放数据造假瞒报等问题,不久后又发布了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推动研究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环境影响报告编制规范的制定。
由此可见,“双碳”目标下的各项测算与评价标准正式确定后,将为相关数字监测平台的建立提供基础依据,并从企业汇报、政府监管等角度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环境披露的具体政策和法规。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