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2-02-17 15:30:30
◎冬奥会上服务机器人的普遍使用一方面体现了其场景应用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在后疫情时代“无接触经济”的发展趋势。冬奥的各类场景应用会将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推向“风口”之上,助力实现产业自立自强、换代跨越。
每经记者 陈婷 视频制作 祝裕 每经编辑 刘雪梅
在欣赏冰雪运动员们“腾转挪移间,翻飞凌九天”的迷人英姿时,观众们也逐渐发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届名副其实的“黑科技”奥运会。360度VR技术、可再生能源、测温创可贴、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全面系统核心上云,此起彼伏的科技创新,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黑科技”中,服务机器人的存在尤为引人注目,无论是为运动员接风洗尘的“防疫机器人”,还是对煎、炒、烹、炸等各类烹饪手法驾轻就熟的全自动烹饪机器人,都在本届冬奥会上大大出了一把风头。
选手们“凌波微步飞檐走壁”的轻盈与熟练背后,用金庸先生的话说,“不知要花多少功夫的苦练”;这些服务机器人也一样,背后的企业“不知要花多少功夫”才能把哪怕最简单的动作做到精准。
这么来看,本次北京冬奥会,更像是国产服务机器人的一场“阅兵式”。
从服务机器人在冬奥会上的大规模亮相也可以看出,一向“曲高和寡”的机器人行业早已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应用场景。与此同时,伴随着服务机器人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市场规模也在连年增长。
仅就我国而言,据赛迪报告,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83.8亿元,同比增长37.4%。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涨,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1.8亿元。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新的潜在市场空间,正引来资本的争相加码,不乏明星资本“保驾护航”。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据睿兽分析显示,2021年全年机器人公司发生投融资事件220起,总金额约226.05亿元。顺为中国、深创投、红杉中国等知名的投资机构在2021年均有布局机器人公司。从融资轮数来看,主要集中在A轮和B轮,A轮最多。
在北京冬奥会和资本的重重助推下,国产服务机器人堪称坐上了风口,然而,在一片热火朝天的背后,相关独角兽的发展却称不上一帆风顺。
冬奥会期间,2021年完成了10亿融资的普渡科技,也正在因为喧嚣尘上的裁员消息备受关注。据该公司内部员工爆料,去年年底开始,普渡科技裁员上千人。
在这场“机器换人”大潮的背后,若真想引领消费者进入“机器人优化人类生活”的未来科技世界,服务机器人相关企业依然有“难关”要过。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王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服务机器人主要的应用场景B端居多,C端居家机器人较少,狭义层面应用于居家层面的服务机器人仅扫地机器人,“可提供炒菜、教育等功能的C端居家用服务机器人事实上也存在,但成本非常高,很难进入市场。”
作为构成未来世界的关键一环,服务机器人机会隐约已至,那么,这届冬奥会能不能成为其全面走向市场的“催化剂”?还需要闯哪几道关?
在本届冬奥会的各个角落,服务机器人无处不在,堪称一场机器人“总动员”。
首先吸引外界关注的是水陆两栖机器人。2月2日,在北京冬奥公园举行的2022年冬奥火炬传递活动中,第二百五十五棒火炬手是一台水陆两栖机器人,和第二百五十六棒变结构机器人在水下实现精准对接点火,实现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则是机器人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冬奥会刚开始就成了网红打卡地。据介绍,智慧餐厅的中餐和西餐烹饪、调制鸡尾酒工序都由机器人完成。用餐者在餐桌上扫二维码点单后,菜品会通过餐厅顶部的云轨系统运送到餐桌上方,随缆绳降落,悬停在人们面前,供其取用。
2022年2月11日,北京,2022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内,调酒机器人可为顾客制作鸡尾酒。图片来源:rex/IC photo-1409125585367859202
除了大出风头的餐饮机器人和水陆两栖机器人之外,在很多不被关注到的角落,到处都是机器人的身影。据相关报道,疫情防控、生活服务、数字传播和火炬传递类机器人在冬奥会各赛场各司其职,为赛事保驾护航、智慧赋能,为运动员和媒体提供了高科技支持。
事实上,为了本届冬奥会上的机器人总动员,据媒体报道,早在2019年,北京冬奥服务型机器人创新产品测评比选大赛就已经开启,针对公寓入住、颁奖、移动售货、社区配送、点菜送餐、器械运送、导览翻译、安防巡检9大类应用场景11种服务型机器人,包括京东、美团点评等47家企业84款机器人产品报名展开角逐。
京东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京东物流在多个冬奥场馆内陆续投用14辆室外智能配送设备、3台室内智能配送设备,基于智能规划路径、自主移动的智能驾驶技术,服务冬奥运行期间,场馆内物资配送、行李搬运等。其中,室内智能物流机器人是服务于物流领域的室内智能配送设备,它可以载重30—300公斤的物品,在场馆内实现无人无接触式的终端配送。
据京东物流机器人硬件研发部系统负责人邓超介绍,五棵松场馆内部署的室内运送机器人,由京东物流自主研发,专注于提供室内无人配送服务,通过激光雷达、超声波探头、深度相机等高精度传感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自主感知和定位,再结合京东自研的SLAM导航定位算法,实现了室内场景内的低速无人驾驶,能够提供高效的无接触配送服务。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冯彦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科技奥运”为本届北京冬奥特色。“冬奥的巡检机器人可实现公共空间巡控、口罩检测预警、热红外测温、消毒等功能。‘无人餐厅’则运用制餐机器人、咖啡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实现点餐、备餐、上菜全过程自动化。”冯彦娇说。
与已经大范围应用于汽车产业的工业机器人不同,冬奥会中出现的机器人,都是服务机器人。
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服务机器人是指用于非制造业、以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机器人,可从事清洁、陪护、导览、运输、售货、安保等工作,主要包括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两大类。
在业内看来,本次北京冬奥会的服务机器人“总动员”,对行业的影响深远。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杜若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本次冬奥会中服务机器人的应用体现了目前国产机器人发展的新高度。
从应用场景看,本次冬奥会中服务机器人在防疫巡检、赛事服务以及涵盖日常生活的多元场景中广泛使用并形成“闭环”,弥补了以往在家庭、教育、商业等方面的应用场景空白;从技术方面看,诸多服务机器人采用目前最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多传感技术等,说明国产技术在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已实现诸多突破。
杜若蘅提到,根据冬奥会在防疫巡检、赛事服务及日常生活场景的服务机器人“闭环”应用,国内服务机器人可在诸多应用中大展身手,如消毒清洁、安防巡检、移动售货、物流分拣、车辆加油、导览翻译、烹饪送餐等,范围可推广覆盖学校、车站、旅游展馆、影视综艺、商演活动、政企办公等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届冬奥会最大的不同是,本届北京冬奥会承担着不小的防疫压力,这也是许多服务机器人在冬奥会能够一展所能的原因。
北京冬奥组委官宣五棵松场馆服务筹备情况,智能物流机器人担重任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冯彦娇表示,冬奥的普遍使用一方面体现了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在后疫情时代,“无接触经济”的发展趋势。冬奥的各类场景应用会将服务机器人市场再次推向“风口”之上。
“本次冬奥会中在应用场景和技术方面的应用经验可以逐步推广到全行业,助力实现产业自立自强、换代跨越。”杜若蘅表示。
杜若蘅透露,当前,我国服务机器人正处于提速发展阶段。一来,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持续以及国内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推动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二来,随着国内相关技术成熟度的逐步提升,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如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运动控制、导航及定位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链逐步具备自主可控性,驱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服务机器人行业也屡获政策支持。2021年,国家出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探索服务机器人细分应用场景,争取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冬奥会服务机器人大出风头的背后,是一个已有一定积累的国产服务机器人产业。事实上,在消费者的潜移默化之下,服务机器人已经开始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市场空间正逐步打开。
据介绍,服务机器人包括家用服务机器人与商用服务机器人。目前阶段,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于2014年左右开始实现商业化落地。目前,主要应用于如餐厅、酒店、KTV、医院、写字楼等场景,可实现物品运送、引导接待、地面清洁、消毒等多样化功能。
天津师范大学去年双11投放了6辆无人车执行送货到楼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具体来看,冯彦娇表示,商用服务机器人在餐厅场景可替代服务员送菜、回收餐盘;替代接待员迎送客人、安排客人入座等;酒店场景,可替代前台服务人员提供迎宾接待、信息咨询等服务,并帮助运送客人行李、餐食、文件等;此外,商用清洁机器人在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场景可实现各类材质地面的自动化清洁。
以餐饮企业代表海底捞为例,记者注意到,智能化配锅机已在海底捞70多家门店应用,传菜机器人在超过1000家门店部署,智能化排风设备已在600多家门店部署。
冯彦娇提到,在商业化落地上,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也从单一的提供机器人售卖/租赁的模式拓展至多元盈利模式。如在提供服务机器人的同时,在餐厅场景提供商用洗碗机,在酒店场景提供无人货柜等产品,深度服务客户各类需求。
“不过,商用服务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上仍有待突破,如在餐厅配送饮料汤水时如何防止翻洒、在酒店上下电梯时如何与多台梯控匹配进行路径规划等技术问题,仍待进一步优化。”冯彦娇说。
与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诸多可能性相比,目前投入市场家用服务机器人的相对单一,某种程度上,服务机器人还未真正“深入”千家万户。
在家用服务机器人上,冯彦娇向记者表示,家用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扫地机器人等产品,“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已进入很多家庭。在‘懒人经济’以及国内消费者对拖地功能强烈需求的推动下,扫拖一体机器人正逐渐成为扫地机器人主流。”
杜若蘅则表示,由于休闲娱乐、陪伴等其他细分场景对服务机器人智能化要求较高,目前尚未形成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全面覆盖家庭应用领域。
而在家用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上,杜若蘅认为,可以借鉴本次冬奥会中烹饪机器人、AI手语主播等智能服务机器人相关先进技术,在休闲娱乐及陪伴领域推出适合消费者日常家庭生活的服务机器人类型,“而且随着我国国产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现突破,未来5-8年有望出现更多可以覆盖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服务机器人类型。”
在此过程中,服务机器人应用还需关注降低成本,完善租赁、售后服务等商业模式问题。
面对着可观的潜力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服务机器人赛道,一度热闹拥挤。数据显示,2014年服务机器人协行业企业仅6342家,2016年突破1万家,2020年突破2万家,2021年突破10万家,达到105506家,同比增长78.9%。
资本亦开始频频加码。近年来,行业内企业屡获融资。以成立于2016年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为例,仅2021年,普渡科技就完成近10亿人民币的C轮和C+轮的投资,获得美团、红杉中国、腾讯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下注。
第23届高交会上的普渡机器人。图片来源:IC photo-1380808101484691458
成立于2020年12月的全场景商用清洁机器人研发商汤恩科技也是圈内“红人”。启信宝显示,2021年,汤恩科技相继获得北斗星投资、碧桂园创投和创想未来资本的资本加持,公司团队的领军人物是拥有“科大少年班”、“留学博士”等多重标签的崔彧玮。
以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和以小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也都马不停蹄地竞逐服务机器人赛道。
冯彦娇表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巨大市场增量吸引众多企业布局,目前整体处于研发投入、“跑马圈地”抢占客户的阶段。冯彦娇认为,商用服务机器人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推动智慧化运营发展,“在未来技术突破的支撑下,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终将成趋势。”
不过,硬币总有两面。据媒体报道,在接连获得融资的大背景下,在过去不到两年时间内,普渡科技先是完成了大规模扩张,又进行了大规模减员。
“领导层错误决策,导致进人太快,又反悔了,裁员1000人左右,很多人都是对公司行业抱着信心来的,基本都刚来不久。”某职言平台上,一名认证为“普渡机器人员工”的网友表示。另有认证为该公司员工的网友表示,2020年7月,普渡科技员工数才300人,2021年11月,该数字已经变成了3000人。
一家独角兽公司走了弯路,当然并不能说明行业普遍存在问题。不过,这个行业也并不是没有烦恼。据业内人士表示,低价和同质化依然是困扰国内服务机器人行业的两大瓶颈。
王鹏表示,就国产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链而言,传感器和计算芯片的性能存在不足,“芯片方面,国产芯片精尖程度不够,智能化应用场景不足,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芯片。传感器中的核心零部件也需要进口。基于上述原因,国产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链并没有牢牢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中。”
王鹏认为,国内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投入资金多,模仿能力很强,但在原发性上依然存在上述“卡脖子”的问题,导致国内高精尖的服务机器人成本高企,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他指出,虽说市面上已经存在大量非高精尖的服务机器人,但真正可替代人类进行工作的高精尖服务机器人对于传感器及芯片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成本高企、产业链无法完全控制的情况下,高精尖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投入确实是难点所在。”
无论如何,仅就C端消费场景而言,扫地机器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范围应用,已经给服务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开了一个“好头”。
更重要的是,业内普遍乐见本次北京冬奥会的服务机器人“总动员”,对行业带来的无限想象力。或许,终有一天,高精尖的服务机器人能够实现成本与价格的平衡,并给大众带来更为舒适便利的生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