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2-05-22 21:24:37
每经编辑 何小桃 易启江
5月21日,奥迪A8与刘德华合作的《人生小满》视频广告在微信视频号发布,10小时之内,转发和点赞数量都超过了10万。
不过,当晚这段视频就被抖音博主“北大满哥”指责文案抄袭。
5月22日上午,奥迪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就小满日发布的短视频存在侵权问题向刘德华先生、北大满哥及相关方致歉。( 此前报道 )
对于此事,5月22日下午,刘德华进行了回应。
刘德华回应:深感遗憾
5月22日下午,刘德华在官方后援会APP华仔天地发文称: 对原创我是百分百的尊重,今次事件,对于广告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满哥造成的困扰,我个人深感遗憾。Audi和广告公司现正认真处理中。
那么,在此次事件中刘德华需要承担责任吗?
据北京日报报道,知产专业律师、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常莎表示,刘德华先生虽然出演了该奥迪广告,且由其陈述全部广告文案, 但按行业惯例,广告文案本身应当不是刘德华先生本人创作的。如果刘德华先生能够证明其对广告文案的不知情,则不与奥迪构成共同侵权,无需承担侵权责任。
另外,据中新财经报道,多名法律界人士表示,本次事件中,刘德华无须为广告侵权行为担责。
北京云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闫兵认为,本次事件既不属于直接违反《广告法》,也不属于代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形,所以刘德华不会因为广告代言人的身份承担法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表示,本案中,首先,难有证据显示刘德华没有使用过奥迪车;其次,刘德华本人也难以、判断不了该条广告是否为虚假广告;更重要的是,刘德华本人也并不能判断相关文案是不是抄袭的。 所以他同样认为,本案并不符合广告代言人需要负责的情形。
闫兵还表示,虽然奥迪的本次广告侵权事件暂不会涉及刘德华的法律责任问题,但是此事有可能对刘德华的声誉造成影响,所以他建议奥迪妥善处理善后事宜,避免给刘德华造成损失。
广告代理公司道歉
据奥迪声明,负责该视频的是创意代理公司M&C Saatchi (上思广告)。
22日下午,上思广告发布声明称,公司奥迪服务团队系奥迪小满篇品牌视频开发团队,在视频内容开发过程中,因团队版权意识淡薄,在未与版权方沟通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了抖音博主北大满哥关于“小满”的视频中文案内容,给刘德华、北大满哥、一汽奥迪品牌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困扰, 深表歉意,并诚恳地向原作者道歉,同时承诺尽最大努力弥补对原作者的损失。
上思广告还承诺将在广告创作中尊重和保护原创作者权益,严格杜绝此情况发生。
图片来源:上思广告官方微信发布的声明。
据时代周报报道,M&C Saatchi是英国独立广告代理商,广告一直以高格调而见称。据M&C Saatchi官网,集团于1995年成立,由广告传奇人物Maurice和Charles Saatchi两兄弟与Jeremy Sinclair等人联合创办,公司从伦敦的一间简陋办公室开始,逐步发展成一家全球营销服务企业,并在伦敦交易证券所上市。
《刷屏》作者、品牌公关媒体人“万能的大叔”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于抄袭事件,M&C Saatchi需要承担沉重后果。
经济赔偿是最直接代价。 “因为提供的是广告服务,广告公司给客户的合同条款中,肯定要确保内容是原创的,所以抄袭情况发生后,广告公司必定需要赔偿。但赔偿多少,具体要看合同条款。”
奥迪该承担什么责任?
在声明中,奥迪公司提及视频是由创意代理公司提报并执行。
闫兵表示,根据经验判断,奥迪这种大厂商在与广告经营服务主体签订合同时会制定非常严苛的知识产权合规条款及侵权责任转嫁机制,但是这并不能直接免除奥迪公司自身的责任,其后果仅仅是奥迪公司可以依据相关条款就侵权广告遭受的损失向创意代理方进行追偿。
所以,闫兵认为, 奥迪公司是直接的责任主体,而不仅仅是其所谓的“监管不力、审核不严”,奥迪公司还是应当提高认识,方能以绝后患。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黄春海律师表示,如果《人生小满》抄袭成立,构成侵害著作权,主体侵权方应该是奥迪公司,因为原视频是奥迪公司制作和发布的。因为奥迪公司委托了第三方创意公司进行视频制作,所以创意公司应该承担侵权责任、广告合同违约责任,侵害了包括原作品改编权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多种权益,后续可能需要赔礼道歉、经济赔偿等。
常莎认为,该代理公司系广告的创作者,其是否对“北大满哥”承担侵权责任,要看其与奥迪之间的合同约定。
“如果该代理公司仅为创作者,最终不享有著作权,则无需承担侵权责任,但不排除该公司要依照合同约定向奥迪承担违约责任的可能。如果该公司仍然保留了该广告文案的著作权,则需要与奥迪共同对‘北大满哥’承担著作权侵权责任。”
人民日报发声
针对奥迪此次“翻车”,人民日报22日午间评论称:广告文案被讥为复制粘贴般抄袭,奥迪公开致歉并承认“监管不力、审核不严”。一起“车祸”,人仰马翻,该有人承担责任。保护原创就是保护创新,抄袭是行业丑闻,更涉嫌违法,必须零容忍。这起事件不能以道歉结束,而应成行业反思契机,如何构筑有效防范机制?
编辑| 何小桃 易启江
校对|王月龙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新闻网、时代周报、北京日报、红星新闻等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