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每经热评|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7-29 22:08:51

每经特约评论员 綦鲁明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其发展规律一般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新生产力不断代替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最直接体现,其中蕴含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明确的逻辑,为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从历史逻辑看,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内涵、结构、形式、特征都不相同。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发展有四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蒸汽机、新工具和机械化技术革命,把工厂手工业变成了大工业,纺织、交通运输、煤炭、钢铁等资源型产业出现大发展;第二次革命是电动技术革命,电动机代替蒸汽机,消除了机器体系的局限性,带动汽车、飞机等重工业和石化等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第三次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等技术实现突破,带动电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产业和新技术、新装备、新能源、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四次革命是数字技术革命,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突破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已经或正在实现飞跃发展。

当前发生的以数字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催生出了全新的生产力质态,深度重构了全球生产力版图。在现代化的历史上,我国先后错过了参与过去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机会,因此一定要抓住这次数字技术革命的新机遇,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我国落地生根、加速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涉及作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新质生产力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将新质生产力粗略地概括为新的劳动者利用新的劳动资料作用于新的劳动对象,构造新的分工和协作体系,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能力。因此,如果说新质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各种新型要素数量及其投入带来的产出规模,即新质生产力系统生产财富的数量和相应的生产量的可能性区间。那么,新质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则主要在于新型生产力要素及其构成的有效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它们共同决定新质生产力的“质”,并且这种“质”集中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然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以产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的高级化,才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现实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迭代还需以新产业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为基础。因此,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当然,生产力发展还需要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基础,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跃升。

从实践逻辑看,当今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演化,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国经济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体系,就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一是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当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发生质变的时候,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及由之带来的各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推动生产力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二是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发产业创新,是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生产力的“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因此,需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载体。三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传统的生产关系对应“旧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摆脱粗放低效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巨大支撑潜能。我们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及其内在蕴含的发展规律,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彻底摆脱传统增长方式下粗放低效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要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演变趋势,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努力在部分领域形成先发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育和汇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二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要重视“从1到N”的产业转化。要围绕产业创新部署科技创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道。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与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同台竞争,前瞻布局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要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三是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活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本需求的战略支撑水平。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全球人才资源支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生动力。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质生产力 创新 每经热评 高质量发展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