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午间,钟南山院士团队从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的消息登上热搜榜,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病毒的认知。接下来的四个小时内,“普外科曾医生”连更两条科普视频,讲解应对之策。
“曾医生”本名曾维根,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他在抖音上拥有百万粉丝,被称为科普最勤奋的医生。他的视频没有镜头剪辑,不加特殊包装,从录制到发送只需几分钟,但因实用性广受欢迎。
“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不了解就容易产生恐惧。”2月20日,曾维根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希望通过科普驱散人们对未知的恐惧。而在长期的科普过程中,曾维根体会到大众健康素养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医学科普大有可为,他呼吁有更多医生加入科普队伍。
硬核科普吸引百万粉丝
大多数时间穿着白大褂,偶尔穿着手术服,曾维根在科普视频中多是不苟言笑的样子——不同于创意迭出的多数抖音创作者,他以硬核医学科普吸引受众。
曾维根原本是专注胃肠道疾病诊治的外科医生,就抗击疫情而言,他算是工作在二线。但在特殊时期,维持其他疾病的正常诊疗也十分重要,他的春节就是在值班中度过的,“如果外科医生都上了的话,说明疫情就太严重了”。曾维根说。
“做科普也是救死扶伤。”不久前,一位口腔医生在微博上参加#寻找抗疫平民英雄#话题讨论,晒出了和曾维根的合影。疫情爆发期间,曾维根从怎样洗手、戴口罩,讲到氯喹“特效药”和零号病人,迄今共计发出约70条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视频。
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是曾维根科普的核心,这也是他摸索到的为数不多的方法论——大众对科普视频的第一诉求在于实用性。
越是能更快更清晰地解答疑问,传播效果越好。抗“疫”期间,曾维根讲解气溶胶传播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的视频清晰明了,评论区点赞量达126万。
有的粉丝是从他的微博找过来的:“是微博上那个曾医生吗?”对暗号一样,曾维根和粉丝就“认亲”了。他在微博上更多是转发,偶尔会回答一些问诊的问题,抖音则全部是原创的科普视频,不过评论区中除了针对科普的讨论或打趣外,最多的也还是问诊的。曾维根闲下来时会做一些回复,但大部分时间顾不上,“私信都看不过来”。
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曾维根的病人少了许多,他有了更多精力来更新视频,几乎只要出现新的研究进展,曾维根都会尽快进行科普。他说,隔行如隔山,作为医生,他能在看到新闻后立刻发现公众的知识盲区,从而很快进行针对性科普。
“专家的发布会可能医学术语比较多一些,因为采访时间的限制可能讲得也不是那么透彻,很多老百姓可能就不太懂。”曾维根通过相对通俗的语言把大众关注点讲得更为透彻,意在消除恐慌,“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不了解就容易产生恐惧。如果大家都很了解这个东西,讲透、讲清楚的话,可能更不容易害怕”。曾维根表示。
愿做大家身边的医生朋友
曾维根医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我做科普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早期就预防疾病,即使得了病也能够迅速地康复。”曾维根说。
2019年12月初,急诊来了位25岁的胃癌患者,胃穿孔使得病人满肚子都是脓液,患者中毒性休克,曾维根和同事抢救了一晚上,仍然没有留住这年轻的生命。作为医生,他为这些因忽视症状而延误治疗时机的病人感到可惜,第一次在视频中阐述了做科普的初心。
曾维根最早在2017年开始科普,当时他参加工作刚刚一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刷资讯的时候看到有一些医生在讲一些科普,觉得挺有意思的。”曾维根介绍道,他最初只是分享与专业有关的图片和病例,并没有什么规划。
“关注普外科曾医生,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他大多数科普视频的结束语。曾维根加入抖音做科普视频是在2018年7月,他搬出了家里的猫猫狗狗,偶尔还会做模仿秀卖个萌。但仅做了一个月后,曾维根放弃了更新。“当时平台没有流量倾斜,关注的人比较少。”直到2019年10月,曾维根重回抖音。
从内容来看,他的科普范围很广:如,3块钱的维生素和300块的有什么区别?纯天然维生素更健康吗?安全有效的通便药是哪些?钙片是不是越贵越好?骨头汤能补钙吗?美容院的灌肠可以排毒吗?治疗甲沟炎的小妙招……曾维根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个医生朋友,如果没有,他愿意做大家身边的那一个。
他呼吁更多的医生加入科普的队伍。“有一些东西,其实我自己认为大家都应该懂的,但是我讲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不懂,普通大众的健康素养其实还是差很多的。”曾维根认为,从提升大众健康素养而言,医学科普大有可为。
在大众的观念中,健康知识似乎与养生是挂钩,这也使得社会中形成了“不年老,不关注健康科普”的习惯,纵观媒体中关于健康科普的节目,也多以老年人为目标受众。“娱乐节目有多少?专门讲健康的科普的节目有多少?你想你平时会去看健康方面的科普书吗?闲下来的时候不还是刷刷剧、看看综艺节目。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课程中讲健康知识的也还是少。”曾维根说道。
希望化解患者因信息不对称出现的误解
曾维根医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医学科普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临床医生的工作过于繁重。就曾维根个人而言,一天中有一半时间在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每周工作五、六十个小时,周末可能会出门诊或者回医院查房,这样的工作量是常态。
这也是他将科普视频诉诸实用的原因,他甚至没有精力打字幕,好在现在有了可智能识别语音的软件,有时粉丝抱怨他说话太快,其实他很多时候是“偷空”科普。
“本来中国的医生数量就少,按照人口比例来算,中国整个医疗都是超负荷的。”曾维根表示。事实上,关于医生缺口的讨论并不少见。全科医生缺口30万人、儿科医生缺口20万人……因医生缺口为题的论文近年来增多。
但一个医生成长起来的时间成本很高。以曾维根为例,医学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目前工作时间4年。而医院中,往往研究生阶段就要接受规培,工作后经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等过程,是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
“大家能够对医生达到一个正常的认知就行,不用神化也不要妖魔化,医生和普通的职业一样,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信条。”当被问及希望通过科普视频促使大众对医生达成怎样的认知时,曾维根说道。
医生与生命和健康相关,也难免被患者或家属寄予更多希望。曾维根表示,大家可以对医学有期望,但有时候期望不能太高,不能把医生当成什么都能治的神,实际上医学有很多局限性,医生大部分能做的是帮助和延缓,虽然医疗水平已经大幅进步,但很多病在现有医学条件下还是治不好。
近月来,从伤医事件到抗击疫情,大众也在主动或被动地重新思考医患关系问题。曾维根期盼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他也表示,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相处之道,是医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大考验。
“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患者会存在一些误解,医生能做的就是化解这部分误解。我感觉这个东西(医患沟通)要学很长的时间,其实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在行,这个还需要很长时间来历练。”曾维根说,科普的过程也让他学习了很多沟通的技巧,他的理想是,病人少一些,患者看病更容易一些,医生也可以更专心地只做医疗方面的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