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关工作时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为了把教育办好,过去一年,我国采取强有力举措,出台了包括“双减”等一系列政策。
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实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如何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何突出强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进行了专访。
储朝晖 受访者供图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聚焦质量和机会平等
NBD: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储朝晖:从过去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现在强调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
我认为,优质均衡首先是理念要先进。当前,许多家长仍然关心如何考更好的学校,如何考更高的分数,陷入到唯分数的“窄胡同”里,这肯定不是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的体现。
第二个方面,优质均衡体现在政策制定和经费投入上要平等对待所有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城乡之间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仍然需要加大投入,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个方面是资源的均衡化。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所有孩子都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在义务教育领域里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过去长期以来我们也提这个,但真正落实的情况还有差距,实际上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差别依然很大,不同学校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NBD: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对于学前教育,如何提升它的普惠性?
储朝晖: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中,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一些误区,比如认为民办园应该是普惠的主体,公办园应该集中力量建成优质园等等。这样做的后果是民办园的审批更严了,还进一步加剧了公办园的入园难度,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我去西部某省份调研时发现,有些民办幼儿园挂上了普惠幼儿园的牌子,但并没有拿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外,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之间对普惠性幼儿园的补贴标准差距较大,这些都不利于普惠型学前教育的推广。最终造成普惠性幼儿园资源的短缺。
要想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首先要让更充足的资源进入幼儿教育。只有资源充足,有适度的竞争,质量才能提高。如果成了单一的稀缺资源,质量就不会高。因此,要让更多的幼儿园办园主体与多样性的经费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精准结合
NBD:我们注意到,“双减”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强调今年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储朝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主阵地,而且用了“应教尽教”“学足学好”两个关键词。
“应教尽教”是相对于课程标准而言,“学足学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和成长状态。
什么才是“学足学好”?这个目标很难考核。因此,现阶段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才是“双减”的关键。将“双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国家对落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的决心和信心。
NBD: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式发展?
储朝晖:自从大学开始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外延式发展,也就是扩大招生规模,这是基于当时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决定。
但到了当前,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专业“贬值”、所学专业与就业脱钩等问题随之而来。因此,教育开始回归到注重人的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只看重文凭和学历,高等教育也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
我认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够更加精准地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弥补高技术人才的缺口,有利于逐步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