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竹生物转战港交所IPO 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均大降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显示图片

2024年5月,轩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轩竹生物)终止科创板IPO。

近期,轩竹生物递表港交所IPO,转战港交所主板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轩竹生物在2023年获批唯一一款已商业化的药品KBP-3571(安奈拉唑钠肠溶片),在其所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国内市场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

此外,比较科创板IPO和港交所IPO的两份招股书,轩竹生物的员工人数已从2022年三季度末的405人降至2024年6月末的213人,研发人员数量从338人降至119人。此外,轩竹生物的高管和核心研发人员方面也出现一些变化。

国内PPI市场竞争激烈

轩竹生物在2022年9月获得A股科创板IPO受理,在2023年3月首发上会遭遇暂缓审议后,于2024年5月24日终止IPO申请,随后又于近期奔赴港股市场拟IPO。

按照招股书,作为一家创新药公司,轩竹生物拥有10余种开发中的药物,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其中核心产品有3款,即KBP-3571(安奈拉唑钠肠溶片)、XZP-3287(吡罗西尼片)及XZP-3621(ALK/ROS1双靶点抑制剂),分别针对消化系统疾病、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安奈拉唑钠肠溶片是轩竹生物目前唯一一款已商业化的药物,也是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在2024年上半年取得1610万元的销售额。

不过,招股书显示,受集采带来的降价等因素影响,中国口服PPI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0亿元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106亿元,2024年的市场规模预计仅为103亿元,较2023年的114亿元同比下降约一成,也低于2022年的106亿元。而自2024年以后的未来几年,预计中国口服PPI的市场规模也不会有较大增长速度。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国内PPI市场竞争颇为激烈。目前已有7款PPI在中国获批上市,其中5款为仿制药,全部被纳入带量采购计划,另一款创新药艾普拉唑也面临仿制药PPI的竞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尽管有一款药物实现了商业化,但轩竹生物仍未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轩竹生物分别亏损5.12亿元、3.01亿元和1.11亿元。

“董监高”出现一些变化

从科创板转战港交所主板市场,轩竹生物的一些数据也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员工人数方面。根据此前科创板IPO时披露的招股书(上会稿),截至2022年9月30日,轩竹生物及其子公司聘用的员工数量为405人,而根据本次赴港股IPO招股书,在已有产品实现商业化的情况下,轩竹生物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全职雇员数量仅为213人。

在这样的数据落差背后,是研发人员数量的变化。根据上述招股书,轩竹生物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研发人员为338人,占总体员工数的比例高达83.46%,而其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研发职能的雇员数量仅为119人,占比为55.9%。

为何公司员工数量,尤其是研发人员数量会下降如此之多?2024年12月25日傍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轩竹生物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此外,记者在12月26日多次致电轩竹生物,但其电话未获接通。

其次是“董监高”及核心研发人员方面。在赴港股IPO的招股书中,史澂空没有再担任轩竹生物的总经理及首席科学家职务,而且由副董事长变为执行董事,其主要负责领导轩竹生物的科学委员会并监督公司研发活动的进展。取而代之的是原副总经理李嘉逵,其担任轩竹生物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及首席科学家。

除了李嘉逵,轩竹生物的另外两名副总经理也都已换人。尤其是在科创板IPO时招股书中出现的副总经理,同时也是轩竹生物4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的朱晓东,在赴港股IPO招股书中已成为轩竹生物的前雇员。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