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
“三驾马车”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意即宏观经济在短期是靠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拉动的。看某一年的经济走势,预判一下“三驾马车”有一定的意义。
过去三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20年-6.8%,2021年65.4%,2022年前三季度41.3%,估计全年也差不多。2020年,经济深受疫情冲击,特别是在第一季度,全年GDP增长2.2%,是靠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贡献及拉动,消费贡献率及拉动是负数。2021年,尽管还有疫情散点式“骚扰”,但没有影响经济大局,经济增长8.1%,消费贡献率及拉动达到历史高位。不过,其中有上年低基数的原因。2022年,疫情在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区反复冲击,使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增长、消费贡献率及拉动大幅度回落。由于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2023年,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和回归,甚至是报复性释放,再加上今年的低基数,明年消费增长的数据不会难看。
然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才是消费增长的根本。如何实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当下的主要措施是:第一,稳就业,这是基础。第二,在非常态下,如疫情冲击,增加转移支付,稳住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也是重要基础之一。为此,笔者再次建议,在元旦、春节假期期间对中低收入以下的老百姓发放一次性现金补贴,并鼓励地方政府利用各种可能性发放消费券,甚至不排除中央政府对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使他们有可能发放消费券。第三,增加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这就要求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下功夫。这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过去三年,由投资产生的资本形成不尽如人意。2020年,尽管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达81.5%,那是因为它和消费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年的最终消费因疫情防控的活动限制导致负的贡献。2021年和2022年,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都相对走软。如果说消费有较大的被动性,那么,投资则有主动性。过去,在稳增长,防止经济下行时,主要就是采取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但是,这方面有一些教训,如造成产能过剩、经济泡沫和银行坏账等。所以,现在比较谨慎,这是对的。但还是要从储备项目中拿一些出来,还要再规划和筛选一些项目。更重要的,是恢复、激发企业家扩大经营和投资的信心。在制造业投资这一块,现在主要靠民营经济。要争取明年投资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疫情这三年,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货物进出口增长、净出口贡献都超预期的好。2021年,进出口增长21.4%,其中出口增长21.2%。去年底,专家预期今年外贸增速将有回落,在10%左右。2022年1~10月,货物进出口增长9.5%,其中出口增长13.0%,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2021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分别为25.3%,20.9%和32%,拉动GDP增长分别为0.6、1.7和1.0个百分点。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净出口这根中流砥柱,经济这三年的增长会更加难看。所以,稳外贸、稳外资仍然被提到了一定高度加以强调。这是重要且必须的。
还要讲一下预期的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其中第三重是预期转弱。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和“新十条”“金融十六条”,都对扭转预期起了作用。人们现在期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更大的政策利好,以扭转市场预期。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分散决策。市场主体的信心,尤其是企业家的信心至关重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信心经济。
以疫情前的2019年为基准(即正常年份),当年GDP增长6.0%,基本是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或略低于潜在增长水平。我们预判,2023年的GDP增长在6%至7%区间;比较理想的“三驾马车”的贡献率和拉动分别为,60%和4个百分点,35%和2.3个百分点左右,5%和0.4个百分点左右。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每日经济新闻